有没有批量浇铸国际名校的模具


有没有批量浇铸国际名校的模具

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日前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2010年项目的通知》。(18日新京报)
http://news.qq.com/a/20100518/000054.htm
为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组织百所高校领导赴外培训,表明了正视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虚心向别人学习取经的诚意,这样的觉悟和姿态无疑是积极的、可贵的,不过,搞大规模、运动式的培训,此举值得商榷,效果预期也值得怀疑。
国际名校也好,世界一流大学也好,关键在于理念的先进、思想的活跃、机制的创新以及由此达成教育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领先,说到底显露的是各自的内功,而且每所名校都有自己的特质、优势,不是有某个模式可以轻易复制的。如此一哄而上学名校、创名校,首先就难脱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之嫌。
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已经实施了十年,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促进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不久前,北大原校长许智宏坦言,中国目前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牛津、耶鲁等大学校长则一致认为,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还需20年,多方面反馈的信息表明,今后十年的创建任务相当艰巨,压力相当大。
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保持应有的冷静,切忌有浮躁心态,更不能有急躁冒进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退而织网远比临渊羡鱼实在得多,苦练内功远比借鉴他人管用得多,特别是对一直以来广为诟病也已成为共识的诸如教育机制沉闷、独立思考欠缺等瓶颈问题,如何去革新、破解,才是当务之急,这些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国外再好的经验也难嫁接。
不能不提防的是,在这种“创建”热潮中,如果不是根据目前高校发展的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而是遍地开花,下指标,定目标,赶进度,极可能沦为轰轰烈烈搞达标的走过场,到头来交了昂贵的学费,却留下一堆“创建”烂尾工程。毕竟,不可能有一个可以浇铸世界一流、国际名校的模具,能够让这100所高校都轻松地实现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