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到市区的一家连锁旅店吃饭,大堂里一角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立着一台电脑,电脑前坐着一男一女两位世博志愿者同学,男同学在上网,他在网上干啥不知道。女同学在玩手机,玩啥也不知道。反正瞧上去一个清闲二字。心说外围的志愿者和园区的志愿者,都是志愿者,一忙一闲两重天。却不知这样安排他们,世博局是怎么想的。手头有一封已经结束了第一期工作的园区志愿者的来信,其中就有写给世博局方面的建议,写得挺不错:
《对于工作的改进建议》
我们是从试运行开始到开园两周的第一批志愿者,所以从世博局到我们都完全不知道怎样做好这样一份工作。一开始试运行的时候,软件硬件都完全没有跟上,我们的休息室是借的,里面没有水没有椅子,渴了只好到园区内的饮水点去打水。每每打水就要花两个小时,因为不断地被游客围观问问题,要想突围既是技术活儿也是体力活儿。这表明我们完全是不停的在摸索的一批同学,到第二批志愿者从我们手里交接工作的时候,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了。
我们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休息室,里面有我们自己争取来的饮水机和大量储备的瓶装水,还有办公桌、办公椅、展示墙、志愿者旗。各种自己手制的装饰,都是我们一点一点弄出来的。软件方面,我们为他们建立了一个相当适应实际情况的轮班模板和各个岗位人数分配的方案,游客经常会问的问题和答案,作为培训手册的附加页印给了他们,有一些一定会碰到的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法也口述给了他们,所有我们碰到的问题都解决了,我觉得他们真的已经很幸福了。然而,还有一些大方面的问题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1.志愿者人数分配问题
(1)园区里面的志愿者人数太多了。每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一颗颗的“小白菜”志愿者,但是事实上有很多人数是不必要的。比如某些场馆里面的志愿者,我几乎没有看到有游客向他们询问什么问题或者要求他们做一些志愿者份内的工作,很多人只是站在大镜子前面起到安全警示作用,或者只是告诉游客这里转弯了。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世博会还要开很久,精简人员是一个必要考虑的方面。
(2)工作密度与志愿者密度严重失衡。现在的人数分配是按照组别来分的,就是一个组负责的几个岗位明确后再组内分配人数到各个岗位,但是各个组的人数是不同的,就导致了一些工作密度大的岗位人数少,完全没活儿干的岗位站了一堆人。有很多同学和我说,在那里完全没事干,天天三国杀,可是我就一天到晚累的半死,完全没有支援。所以关于人数分配问题不应该以组为单位,而应该以岗位类型来划分,比如浦西的岗位就可以相对浦东的同类岗位减少一半人,B片区的岗位相对于欧洲区和美洲区不但可以减人还可以减岗。这样,就不会出现同样是志愿者职能失衡的问题了。
2.志愿者的职责不明确
我们上岗的时候没人告诉我们需要干什么,活都是我们自己找的。比如我们在安检大厅,最基础的就是负责给游客指路,教游客如何进闸机,分发地图等等,哪里有问题我们去做什么,整个园区的志愿者都是如此,我还看见有的志愿者被拉去当导游了。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志愿者做得越多,园区内工作人员就越是失职。事实上,很多事情都不应该是找志愿者的,而是找各种工作人员解决问题,比如我们的活就应该由安检大厅的保全人员来做。可是目前我并没有看到园内的一些工作人员对于世博会尽到职责,反而是志愿者起了巨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给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划一道明确的分界线,以确保各种工作完成的效率和正确性,同时在一定方面上减轻志愿者身上的压力。
3.加强长期志愿者的工作
我目前接触的长期志愿者非常少,只有三位,都是40朝上的妈妈级人物。一位过来给我们拍了几张照片,一位到休息室来给我们送来一些画笔和纸好让我们布置休息室,一位陪我站了一会儿岗,80%的时间在和游客聊天。我的理解是,长期志愿者是非常辛苦的,他们应该是热衷于社会工作的年轻力盛的人,不说一直在第一线工作至少也不应该是完全不参与第一线的工作,他们应该是领导一批又一批青年志愿者把所有的经验教训引导给他们,成为志愿者们的典范,为他们树立工作的榜样和模板。
然而她们对于第一线的工作其实并不太了解,最大的作用是查岗,看看有没有志愿者“临战脱逃”。可是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所以她们的工作相对清闲,以至于我到现在不是非常了解她们的工作重心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觉得长期志愿者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毕竟我们也是年轻人,用我们自己摸索的经验教训口口相传,那这条探索的道路会走的过久。我觉得应该让长期志愿者在领导工作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每一批志愿者中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志愿者工作能够在他们的经验和辅导下更加快速的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