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逢雨必淹”成为城市的“保留节目”


   近年来,“逢雨必淹”几乎成了一些城市的“保留节目”。据5月7日的《羊城晚报》报道,继4月22日遭大暴雨袭击造成十几处严重水浸街之后,5月7日凌晨,广州再遭特大暴雨袭击,12小时内录得降雨213毫米,造成市区44处严重水浸,一夜之间,街道变“河流”,羊城变“水城”:道路水浸、交通瘫痪;商铺、学校水漫金山,地下停车场变成游泳池、小汽车成了“潜水艇”,财物损失巨大;道路塌方、大树倒伏,有人触电、有人被埋;上学上班的大面积迟到,城市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大受影响……

  事实上,“逢雨必淹”的事例并不仅仅在羊城发生,国内不少城市都曾在暴雨的考验中折戟沉沙。每次问题发生后,人们总能见到领导亲自抓,管理部门强力处置之类的新闻,令人奇怪的是,当下一次暴雨降临时,城市被淹的景象却总能重现。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戏称,一场大雨就能分辨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的大概属于发达国家,而“汽车轮子陷进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的,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从新闻媒体上了解,在欧美一些国家,几百年前的地下排水管网至今还在有效使用中,这与国内一些城市“逢雨必淹”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来,我们很多把发展目标定位在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似乎还需要在“发展中”阶段潜心修炼。

  为什么很多城市”逢雨必淹”?透过诸如排洪能力不足、管网不配套、日常养护不及时等现象,不难发现,不少地方在城市发展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哪个方面的问题,还没有从认识上真正解决,重表面轻内在、重形象轻功能、重短期轻长效的问题普遍存在,与城市地面建筑的不断推陈出新相比,与城市地价、房价的不断提升幅度相比,一些地方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的“里子工程”,无论是关注的程度、还是投资的力度都远远不够,城市外表的光鲜,难以弥补城市内在的问题,热衷于给城市的临街建筑“穿衣戴帽”,涂脂抹粉,忽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基础设施,“有钱建高楼大厦,却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改变一些城市“逢雨必淹”的窘境,首先,要强化决策者“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克服盲目的投资冲动,少上那些重复建设的项目,少上那些贪求奢华的项目,不上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多上一些与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对城市发展能够发挥长远效益的项目,建设真正的“宜居城市”。因为一座高质量的城市不仅需要外表的华丽,更应该是能抵挡天灾、能给市民以足够安全的城市。其次,城市发展应注重统筹兼顾,标本兼治,“里外兼修”,形成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减轻市民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受到的影响。与此同时,要在完善法规、健全制度的基础上,严格实行“问责”制,以此来警醒相关责任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依法依规办事,从而遏制城市“逢雨必淹”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