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真价实的“腾笼换鸟”
——摆正《珠三角规划纲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李含章(
首先弄明白:广东的经济活力从何而来?
要厘清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做为改革开放30年中涌现的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其经济活力从何而来?
我们先听听旁观者的意见:一位著名的美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在2005年就说过,“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实力隐蔽在地区经济中间”;一位不著名的日本青年经济学者2004年在珠三角经过一年半调研,回去写了一本书,曾直言不讳道:“如果全中国都能达到顺德现有的水平,中国的实力将远超美国。我从顺德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潜在爆发力”。
事实上,“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灯饰之都”、“中国玩具之都”、“中国皮具之都”等等,遍布珠三角,都是广东县域经济崛起的标志。
广东经济活力,来自这些县域经济,来自这些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效应。
发布《规划纲要》究竟是为了什么?谁是十年大计?谁是百年大计?
我的观点,《纲要》是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服务;为珠三角县域经济可持续服务的。《规划纲要(2008~2020)》是十年大计;珠三角各地的区域经济是百年大计。不可能将珠三角变成统一的“中国汽车之都”或者是产业单一的“中国家电之都”。
借用一个著名的历史逻辑观点:区域经济是纲,《规划纲要》是目。纲举而目张。所以,两者之间,谁是“体”?谁是“用”?应该区域经济为“体”,《纲要》为“用”。
倡导“一体化” 慎提“同城化”?
近年来,珠三角各地,频频召开“市长联席会”、“市际协调会”,解决区域间开辟公交车线路问题、收费站共享问题……把那些省政府主管部门下发文件可以解决的问题,下放给各地的市长们去“联席”。其中的最高境界是“广佛同城”。
是“广佛同城” 还是“广禅同城”?
地铁通——通禅(桂)城;公交线路通——通禅(桂)城!其他三个区,似乎没有“同”的实质内容。漫长的“同城”进程,不止一次的“市长联席会”、“市际部门协调会”等等,结果连电话区号都没有统一,进入番禺照样向收费站交钱,这叫什么“同城”?相对应的行政管理成本,划算吗?与其说是“广佛同城”,不如说“广禅同城”更贴切一些。
以天津、北京为例,2008年天津与北京之间实现了“五高通”(一条高铁、四条高速公路),火车30分钟,汽车45分钟。可谓迅捷。但是没有人讲“京津同城”,都是说“京津双城”;
再以郑州、开封为例,从2005开通“郑汴大道”,“郑汴一体化”进入实质性阶段,两地将有9条BRT,3条地铁相连,不可谓不紧密,但是仍然是“一体化”,没有人喊“郑汴同城”。
一体化已经确切表达了意义,也是可以努力做到的,为什么非要再往前走一步呢?
货真价实的一场“腾笼换鸟”
既然是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一体化也要服从市场规律。以顺德、中山之间的灯饰产业、小家电产业转移为例:1980年代末,家电产业在顺德容桂兴起,对灯饰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灯饰流向中山古镇,十年后造就“中国灯饰之都”,顺德自身成为“中国家电之都”;1990年代中期,中山市黄圃镇划出一块与顺德容桂接壤的“大岑飞地”,建立“小家电工业区”,吸引300家容桂小家电企业进驻;进入21世纪,顺德小家电产业与大家电产业剥离,中山市政府不失时机,规划西北四镇为“西北组团”,下放政策,吸引近500家顺德小家电企业继续南下,其中包括美的、格兰仕、万和等等大型家电企业的小家电生产基地。短短五年时间,成功将中山市西北四镇打造为“中国小家电专业镇”“电子专业镇”“家电配件专业镇”……
顺德容桂也不吃亏,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创意工业园,引进大批高附加值的高端企业进驻,GDP不降反升,跃升为千亿大镇。顺德实现了货真价实的“腾笼换鸟”,中山实现了“筑巢引凤”。
这种大规模、持续了十年之久的的产业转移,两地政府各行其是,根本就没有沟通过,更没有“市长联席会”,市场自己就按照“高位流动”规律完成了。两地政府就做了两件事:一是战略规划,二是政策引领。完全没有亲自干预、计划指挥。
反观去年佛山市与清远市两地政府帮助佛山陶瓷企业整体转移,中途发生用地手续不全,工业转移园被国家国土资源部紧急叫停,土地退耕,待迁入的一批陶企被悬空,至今陷入尴尬境地。
虽然这是特例,但是在《纲要》的指引下,我们是让市场多一些动作,还是让政府大包大揽呢?
在此,令我想起一个经济学案例。2005年顺德区政府发布“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响亮提出“五年再造一个经济顺德”。当时的一把手特别向企业界阐明:政府作用仅仅是引领,一旦产业调整进入轨道,政府将逐步退出(不可否认有凯恩斯理论的影子)。结果呢?2006年顺德GDP突破千亿,2008年达到1582亿,提前一年,只有了四年,再造了一个“经济顺德”!可惜,这个时候一把手换了,这个经济奇迹再没有人提起。
《规划纲要》会不会把第三产业推上快车道?
09年初,笔者从自己从事的服务业角度出发,阐述过如下的观点:“近日中央公布的《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第一步目标:到2012年,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 建成具有现代运行管理机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100家创新平台;建立三至五个高科技的产业群聚,每年制造超过1000亿的产业总值;培养三至五家有规模的跨国企业,达到1000亿元的销售额。毫无疑义,珠三角的产业转型升级,必将把服务业推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年多以来,咨询业务确实走向了快车道。对《规划纲要》,我一直持乐观态度,虽然都明白,服务业比重在后年要达到53%,是一个很高的指标(广东省第三大市——佛山市2009年仅仅达到35%)。我们都会期待,都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