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经济世界与我们的福祉
——校园漫谈·续集(之一)
赵 伟 (浙江大学)
1.1 引言
很高兴给本科同学们开讲座,谈谈我的一些专业思考与现实观察。本科是一所大学的基础教育,值得每一个教授去关注去体验。
讲座题目原本是拟定好了的,这便是“变化的经济世界与我们的福祉”。咋一看到这个题目,有人或许会误以为词语给写错了,把“世界经济”给写成“经济世界”了。实际则不然,我先要强调一下,这里的题目准确无误,的确是“经济世界”。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大体上可以两个关键词概括之:一个是“经济世界”,另一个是“大众福祉”。
从哪里开始呢?我以为要把这两个关键词串在一起,须先从人的属性谈起。大家或许听经济学家们讲过,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说具体点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这一点不假,但说到这一点,或许有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较真了:我在的那个学科也是研究人的!一点不错!实际上在我看来,各种社会科学都是研究人的,都在琢磨人,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使用方法有所不同,乃至有时大相径庭罢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社会科学研究人,在起点上却惊人地相同,这便是试图将人与别的动物区分开来。
哲学家多半强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英国大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就认为,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至少有两点:一个是人的欲望远远超过一般动物。他在其著名的《权力论》一书中写道:“人类的某些欲望跟动物不一样,是根本无止境的,是不能得到完全满足的。” 另一个是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驱使人们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再继续奋斗的一种力量。有了钱还想再有钱,有了钱还想有地位,有了一定地位还想爬的更高,有了高位还想使自己的想法流传后世……。如此等等,欲望简直没完没了。
历史学家谈的最多的,大概是人类的起源了。由猿到人的演化,这是达尔文主义或曰进化论视点。这个推论虽然颇为令人信服,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迄今人们尚未找到从猿到人之间的那种“过度性”动物,找到的多半令人怀疑,有些还有几分牵强附会的迹象。乃至有一种幽默的说法,说那些能变成人的猿猴早已全部变成人了,剩下的是那些不能变成人的猿猴了!
经济学家强调人的交换才能。这是亚当·斯密的一大发现。但这个发现似乎给马克思主义者所长期忽视了,至少给淡化了。多半出于强调劳动价值论因而强调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偏好,马克思主义者将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聚焦于劳动。这一点要追溯到共产主义创始人恩格斯那里,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一书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劳动创造了人”!说的具体点就是劳动使猿变成了人。客观地来看,这样说法显然有失偏颇。有人争辩说,难道动物狩猎不是一种劳动?有人分辨说,恩格斯所说的劳动是借助自己发明的工具的劳动。这里我不想陷入无谓的争辩,我仅想说,这个世界是个万花筒,各个人有各自的看法,差异可能生自视野不同。何不换个看法呢?如若换个看法,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世界,就会看到亚当·斯密的说法很有道理。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人与别的动物最大的差异,是人有交换的才能。原话是这样说的:“以一种东西交换或曰兑换另一种东西的偏好,在所有的人那里都是一样的,但在别的动物种群中却是看不到的”(the propensity to truck, barter and exchange one thing for another is common to all men, and to be found in no other race of animals…)。仔细揣摩,的确如此。唯有人类才具有交换的偏好和才能。据说有人做过实验,将两只大猩猩关在一只笼子里,各自给一篮不同的水果,过不多久发现两只大猩猩打起来了,各自都不想放弃自己手中的水果,而想抢对方手中的!由此我以为,交换不仅是人与别的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还是文明的重要起源。所有野蛮社会,都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则,唯有奉行交换原则的社会,才有些文明的迹象,因为交换的前提是平等,原则是等价。由这一点推而论之,可以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人类迄今所寻觅到的一种较为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形式,而且还是一种较为文明的资源配置与财富分配形式。
1.2 “经济世界”与“世界经济”
沿着亚当·斯密的思维下去,接着不难来看,人的交换才能或偏好引出了“经济人” (economic man)概念。什么是“经济人” ?这是经济学家们想象出来的一个“完美而理性的人”(perfectly rational person),就是综合了一个有效率市场运作所须具备的交易主体所有特征的人。这个人至少有三个特征:其一是自私自利,老是想着自己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其二是具有收益-成本意识,追求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均衡”;其三是具有规避风险的意识,不做得不偿失的事情。这些都是从人的自私自利特征引出的。人的交换才能加上“经济人”特征,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这便是分工。分工引出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分工是人的交换才能的扩展。分工协作最初限于血缘关系,后来突破血缘关系,再后来突破地域乃至民族局限,进而突破国家疆域限制,引出了更大范围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依赖与分工协作关系,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世界”(economic world),即人的生产、交换与消费活动的集合。这仅是我的一点感悟,有人或许不同意!不同意也没关系。
对于这里所说的“经济世界”,可从三个维度切入观察:
第一个是空间维度,由小而大。即从社区经济到区域经济,从区域经济到国民经济,再到国际上的大区域经济(比如东亚与亚太),最后到世界经济或曰全球经济(global economy)。
第二个是时间维度,由近及远。即从“现在进行时”的当前向两头推,先上溯至数年前、数十年前、数百年前乃至千年前。有位名叫麦迪森的经济史学家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世界经济千年史》,就是做这样的工作的。时间上还可推向未来,比如推测未来一两年、三五年乃至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或世界经济前景,许多经济学家都在预测未来。
第三个是质量维度,或曰规模维度。由社区而区域经济,由国民经济再到世界经济,质量或曰规模在不断增大,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集合。衡量这种规模的最常用概念,要数GDP了。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最常用的算法,是把一国或一个地区一年内所有行业产生的增加值加总。就世界经济总体来看,其规模是各国GDP的加总。当然要考虑货币兑换比率,用单一货币区衡量。就这个意义而言,一国经济规模再大,也大不过世界经济!以最近的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计算,2007年全球GDP大约合54亿美金。其中单个规模最大的美国,GDP也就13.8万亿美金,占全球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强!
将上述三个“维度”合在一起,就引出了今天我要讲的话题,但还须加上注解——“变化的多维度经济世界与我们的福祉”。 (未完待续)
(据赵伟教授在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及中国计量学院的两次讲演录音整理,略有修改)
相关报道:http://www.qsc.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2&object_id=160072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