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网站也得有商业模式


几个问题:
第一:建个网站,是件很难的事儿吗?不难.
如果放在10年前,由于当时的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个时候的建站服务业被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高技术活儿。不过,随着IT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建个网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已经变得相当容易。
第二:企业建站市场很大吗?确实很大。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站已经成为了众多大大小小的企业的脸面。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品牌张力,其对于用户的第一感觉尤为重要。这其中,企业官网的作用首当其冲。而且受限于企业规模,中小企业一般不会成为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来负责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如此一来,中小企业也就理所当然地成立了建站市场的主要需求者。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12年中国的中小企业总数将达到5000万家。在互联网已经基本普及和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建立企业官网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基本需求。如此说来,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第三:巨大的市场需求却为什么没能产生公认的领袖型企业?
确实有意思,虽然提供建站服务的企业多如牛毛,但真正有规模这少之又少,且绝大多数都是立足于本地方的区域性企业,及少有全国性的品牌。这着实值得深思。它关键就在于简单而忽略了标准化,并没有一个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从商业角度而言,如果没有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那么,企业想做大,基本上不大可能。
不过,现状正在发生改变,象中企动力这样的企业已经开始在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对建站市场进行重新梳理。2005年开始,中企动力就开始在业内首次尝试引进“平台”概念:它简单而言,就是由服务商去搭建一个有硬件和软件系统和服务结构组合起来的服务平台,并把企业所需要的这种信息化的服务,用模块的方式集成在这个平台,让中小企业像在超级市场选购商品一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化产品来选择使用,按照他们的选择和使用来付费。它最大的好处在于让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变得更加简单。
对中企动力自身而言,意义则更加重大,由于产品具有较强的复制性,让中企动力在这一领域的快速扩张成为了可能。由于具备了标准化的产品,中企动力就可以摆脱过去那种埋身于一个有一个结构类似却内容不同的繁琐的建站项目中,把更多的精力都集中于迎合企业的需要,开发更多新鲜的产品和功能上。
试想,2012年将会有5000万家中小企业,哪怕只有百分之一选择了中企动力,如果传统的老办法一个个建站,那得需要多少工程师,做多少重复浪费的工作;而通过模块化和标准化,建站工作完全可以直接交给销售人员和企业的相关人员来完成。
而且,随着对电子商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中小企业未来必定会在基于互联网上的模式创新、渠道拓展和营销推广上有更多更大动作,由此推动电子商务应用从1.0时代步入2.0时代。中企动力的“平台”一旦建成,主要能够研发出相应的产品,就很可能会在短期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这个时候,中企动力早已经摆脱了建站服务商的框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企业信息化的运营商”。
不过,过于专业化的表述,让中企动力的新理念的推广遇到了难题。为了能够让客户更加直观地感受中企动力的新平台,中企动力冒着有可能因为层级增加和跨度过大而导致的管理失控的风险,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了7000多人,将分公司扩建到了70多家,以此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从目前来看,冒险收到了一定实效,目前中企动力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已达30多万家。
随着渠道的进一步下沉,据悉中企动力未来可能要开更多的分公司,初步规划是在十年内,建立覆盖全国300个城市的本地化商务和服务网络。
由于分公司并不承载产品研发功能,在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运营模式下,分公司绝大部分的工作就是负责向企业解读中企动力的产品,并获得认可,直至完成销售。这样一来,相比别的企业,中企动力的扩张显然更加从容。不过,在开创了新局面的同时,中企动力的挑战也接踵而来,随着分公司和渠道人员的增加,很多渠道人员甚至连自己都不能准确表述“中企动力的产品是什么”,如此,新的市场格局就很难打开。

而如何让更多的员工了解中企动力的新产品、新平台,显然是陈丹下一步所要做的。不过,只要找到了对路的商业模式,中企动力的未来,则必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