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未到嚴重時


《經濟導報》 2010 年第 20 >> 封面專題
通脹未到嚴重時
(20100524)
 
王慶
面對金融危機後市場的注資,面對國內天價信貸投放總量,面對近來國內蔬菜價格不斷攀高和國際大宗商品石油價格的攀升;面對最近希臘發生的債務危機,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充滿變數,新一輪通脹預期正日益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究竟中國的通脹是否嚴重?究竟距離社會公眾預期中的“通脹”還有多遠?是否如預期的通脹那樣嚴重?究竟希臘債務危機引導的歐洲經濟波動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有多遠?針對有關問題,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博士給我們分析。
 
通脹最高或到4~4.5%
 
張衛東(下稱:張):隨著CPI PPI 不斷走高,膨脹預期在不斷加強,預計較為嚴重的膨脹最快何時到來?膨脹率將達多高?
 
王慶(下稱:王):我不認為中國會有嚴重的通貨膨脹,雖然中國的通貨膨脹會在未來幾個月內緩慢上行,但是整體的通貨膨脹率還是比較低的,預計在今年夏天的時候,CPI會達到4~4.5%,這個也是最高值了,隨後下半年會逐步下行,所以我不認為中國會有嚴重的通貨膨脹。
 
張:過去在1987年和2007年曾出現過兩次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假如本次一旦發生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後,與以往通貨膨脹相比,將有哪些特色表現?您認為目前最應關注的通貨膨脹端倪是?
 
王:1987年的通貨膨脹,當時正值國內價格改革、城鄉價格放開,同時貨幣政策又沒有及時收緊,在那種大的背景下出現的大的通貨膨脹,是歷史特定環境下出現的,這種情況不大可能會重複發生;2007年、2008年的通貨膨脹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具體來講,和豬肉價格快速上漲是有關係,因為藍耳病的問題,當時全球經濟發展勢頭非常強勁,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尤其是石油價格快速上漲帶動,國際糧食價格快速上漲,中國養豬用的豆餅,受全球糧食價格上漲推動,增加了成本,所以說,2007年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食品上漲推動的,當然也有中國內生的因素,也有國際的環境因素,糧食和資產價格上漲的推動,是共同作用的結果。類似2007年的通貨膨脹,一般不會發生,除非發生類似2007年當年發生的因素,才會發生類似2007年的通貨膨脹。另外,從近來出現的蔬菜價格變動趨勢來看,對通貨膨脹的壓力很難持續,因為蔬菜的生產周期很短,供應方的反應會抑制幾個持續上行。從國際歷史通脹持續發展看,一般都要體現到一個國家的大範圍的工資普遍上漲,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通貨膨脹可持續的一個前提條件,所以我們要關注整個工資水平的上漲,工資上漲會發生的,但是工資上漲速度超過勞動生產力提高的速度,就會出現通貨膨脹。從目前看,我們並沒有看到這個現象,從長期通貨膨脹發展,關注工資上漲是必須的,但從未來幾個月的看通貨膨脹關注工資上漲沒有特別大意義,短期應關注的是國內豬肉價格和國際的原油價格,這兩個對影響中國通貨膨脹的走勢是至關重要的。
 
張:為預防通貨膨脹,您認為應出台哪些措施?當前控制預期的挑戰有哪些?更為有效的措施有哪些?
 
王:目前國內CPI的通貨膨脹並不高,影響通脹壓力的資產價格上行壓力,國內監管部門已出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監管通脹上行壓力,這些都會起作用,也會幫助管理通脹預期,另外,更為關注的通脹壓力是上游產品PPI的上行壓力,從而擔心直接傳導到CPI的上行,但實際上在中國不是很通暢的,再者,PPI的上行大多和國際大宗商品上漲走勢相關的,如果採用加息並不能有效遏制通脹上行走勢,而應採用人民幣升值的方式,實際效果會更明顯有效。儘管通貨膨脹預期是一個不是很好定義的概念,但要進行有效管理通脹預期,我覺得最終要把通脹預期穩定下來的話,還是要貨幣的發行和信貸的發放速度回歸到正常,雖然我們去年貨幣和信貸發行發放的速度非常快,但由於當前的國內和國際情況並不能引起通脹,但是這個是引起通脹預期比較強的一個因素,所以當通脹預期要穩定的話,最終還是要貨幣和信貸發行速度趨於正常化。其實,這個事情,我們也看到中國正在發生,中國貨幣和信貸發行速度最高的時間是在200911月,從那以後,一直往下走,那麼假如到了今年的年底能穩定在20%20%以下,對於穩定通脹預期就是很有幫助了。
 
經濟問題與通脹預期管理之道
 
張:最近,希臘出現債務危機,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有何警示意義,如何評價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將給中國帶來哪些積極與消極的影響?具體對策是?
 
王: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和希臘的債務性質完全不一樣的,希臘的債務危機由於長期的財政赤字引起的,而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是通過建設項目引起的,中國是靠借錢搞項目建設的,希臘呢,是借錢花出去了,這個是本質的區別。所以呢,我認為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不是資產負債表的問題。也不是還不起債的問題,它更多的是在這個方面不透明的問題,那麼希臘的債務問題根本就是個資不抵債的問題,所以呢,兩者的本身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希臘的債務很多是借的外債,而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很多是從國內銀行借出的,這也是他們直接的一個區別。由希臘債務危機引發的歐盟經濟復甦速度放緩,相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影響可以從辯證的角度分析。由歐盟和美國經濟復甦的放緩,可能會影響到全球經濟,當然也會影響到中國的經濟,但中國現在所面對的問題,不是解決經濟增長速度的內生動力的問題,而是解決通脹壓力的問題,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歐盟經濟放緩問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放緩,對中國抑制通脹還是有利的,反而為中國抑制通脹爭取時間,通過政策的緩慢調整,使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這就給中國經濟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國際空間,所以從這點說,這反而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好處。假如出現相反的情況——歐盟經濟復甦非常快、中國出口速度也會非常快、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就非常快,那樣對中國的通脹壓力也很快顯現,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中國政策的制定者來說,從政策制定角度看就變得比較難了,因為那時候,(他們)不得不進行一些緊縮,(一旦出現)緊縮會增加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同時呢,如果信貸出現減少的話,短期內也會出現一些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所以呢,全球經濟如果復甦過快的話,對中國反而是不利的。
 
張:未來通貨膨脹預期不斷加強,您認為直接影響通脹走勢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是?具體針對措施是?
 
王:任何通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但他是個必要條件,而不是一個充分條件,要使必要條件變成充分條件,必須要有實際的充分需求出現,現在的中國實際通脹並沒有出現,是因為實際的需求還在緩慢復甦,尤其是外需在緩慢復甦。當前,引起中國貨幣通脹的條件已經具備,但還不能形成一個現實的通脹,所以從政策上管理通脹的預期還是對的,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對可能影響通脹的預期進行管理了,這個對通脹預期的管理,比如當前對資產價格膨脹的監管,包括整個信貸投放的放緩,本身都會抑制通貨膨脹的。
 
王慶 
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領導該投行在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地區的宏觀經濟研究團隊。在最近的全球機構投資者的投票中,王博士的宏觀經濟研究團隊榮獲第一名。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經濟學家,負責分析亞洲、東歐以至中東地區成員國的經濟情況、多次參與了IMF與中國政府的高層政策磋商。此後,曾任美國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及策略分析主管。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