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 葛 大 姐》


 悼 葛 大 姐
 
傲骨铮铮六十年,心如明镜智如渊。
洁来本质还洁去,留下清白照世间。
 
一生矢志奉经纶,不忘春风化雨恩。
胸臆萦怀天与地,世间有女几如君?
 
余年奋勇斗群奸,卫道何惜献寸肝。
为国为民不服老,无私无畏立如山。
 
中宵猛醒恸无声,哀动星辰惊夜风。

同志师生情谊重,谁期求教成梦中?
 
博才多艺爱文章,只报春来不竞芳。
挥泪诀别纵万语,莫如敬送诗一行。
 
               1990年夏

 


[注释]


葛大姐名字叫葛志澄,曾与作者在同一单位工作,同志兼师友之交。


1973年的夏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还处于高潮之中,黑龙江省加上京、津、沪、浙来的知青,总数达一百多万。为了宣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先进人物的事迹,省里在当时的红太阳展览馆(现在的国展正大购物广场)筹办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事迹展览,宣传知青中的先进人物事迹,并从全省各地借调了一批文字编辑、美工和解说员。我从双城县借调来从事文字编辑工作。报到的那一天,接待我的就是葛大姐。她长着一对笑眯眯的眼睛,谈吐中妙语连珠,在齐耳的花白头发衬托下,显得温文而雅,气宇不凡,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后来听人介绍,才知道葛大姐尚待字闺中,与已退休的老姐姐两个人共同生活。其姐姐是著名文学家萧红的同班同学,退休前是中学教师。其父亲就是萧红的老师,可谓是出身于书香世家。葛大姐学识渊博,聪明睿智,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不解的词语或生僻字,同志们都到他那里请教,也都能在她那里得到答案。葛大姐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修改一篇先进知青人物事迹的稿子。我改过后,她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我又认真、仔细改了两遍,她阅后才幽默地说:“这回还行,饶了你了!”当时自己风华正茂,精力旺盛,而且刚从农业生产第一线回来,吃点苦、挨点累根本不在乎。有时来了调查、采访任务,不管白天晚上、火车有无座位,经常是抬脚就走,保证都能及时、圆满地完成任务。写过的稿子,常常得到葛大姐的赞赏,常常听说她在背后夸奖我。正式展出时,除了解说员之外,其他借调的同志就回到了原单位。经葛大姐极力推荐,把我留到了省里,从事知青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此,与葛大姐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革初期,我因父亲的历史问题被红卫兵队伍开除后,在家中阅读了许多古典文学书籍,自此喜爱上了古典文学。我与葛大姐经常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气势磅礴的大作,经常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也经常写些诗词请她指教。她除了对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还告诉我写格律诗要讲究平仄、对仗,填词要选择合适的词牌,等等。她自己有时也写诗,我还记得她下乡调研时在火车上写的一首诗:“昨日穆棱月,今朝明水风。舍身卫吾道,垂老反豪情。”葛大姐刚直耿介,嫉恶如仇,听到或看到消极现象时,常常是口诛笔伐。对“四人帮”借 “批林批孔”之机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总理、以“反击右倾翻案风”名义批邓,她私下里多次流露过不满情绪。曾感慨道:“这样下去,中国不完了吗?”平时不管是领导还是一般同志做了错事,她也都毫不例外,口无遮拦,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做人要讲原则,要有骨气;一辈子什么都学了,就没学会溜须拍马。葛大姐刚柔相济,侠骨柔肠,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十分关心,我们也都愿意和她说心里话。按照年龄,我们都应该叫她大姨才对,但由于全机关都称之葛大姐,我们也就随波逐流了。逢年过节,她常把住独身宿舍的年轻人请到家中去作客。在她那与人合厨的19平方米的家中,我们尝到了用奶粉合面烙成的饼、油炸花生米、拔丝地瓜,这在当时可都是美味佳肴,有一次竟然还尝到了乳猪肉。


人生难得忘年交。年轻时若能有一个阅历丰富的长者、智者成为知己,会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甚至对人生旅途产生影响。抚今追昔,除了个人努力之外,几位忘年交的长者所给予我的帮助和影响实在是作用颇大,没齿难忘。自己年轻时,正处于那个知识受不到尊重的年代,在正规教育渠道扭曲的历史环境下,他(她)们对我不但起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也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我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有的人是靠权势威逼让人屈服,有的人是靠人格魅力让人折服。葛大姐无疑属于后者,在她身上我体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义。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是久久难以忘怀的。1990年夏,葛大姐因病长逝,享年六十周岁。我当时已不和她在一个单位工作了,正好又公出在外地,惊闻噩耗,夜不能寐,伏案疾书了以上诗句,以抒胸臆并寄托哀思之情。

 



 

 

 

本文筛选自2009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片羽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