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新政,我们已没有退路!


最近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向下调整。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却价格坚挺甚至还小幅上涨,在脱离了实际市场需求而价格高挂、政府不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无房者绝望的期盼下却拒绝调整,其被扭曲的价格深层逻辑让人恐怖。

从最近几年看,各地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50%左右,在没有找到替代性财政收入来源之前,习惯了大规模地方投资和高福利的政府在自己任上显然120%的拒绝房价下跌(房价一旦下跌,土地挂拍就会冰冻),当然成交低迷也是不情愿看到的(土地挂拍会受影响)。这也就难怪我们的政府从上到下一致同意用“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来作为行动纲领了,只要上涨不要太快,就OK了。按照现在的市场状况,已经不像前几个月疯狂的上涨了,且担心欧洲债务危机引发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所以政府的调控动作也就松缓了,从最近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的实施细则来看,已经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了。

既然政府怀有二心,那各房地产商自然是绝不降价,贪婪的赚取可能的每一块钱。击鼓传花的游戏还在继续,但终有偃旗息鼓的时候,只是那时却是我们无法承受之重。我们试图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来抹平高房价对政府财政收入、GDP的绑架(希望维持高房价、高需求量),但遗憾的是,用行政之手挑战经济学的“量价关系”原理注定是徒劳。

是该当机立断的时候了,是该勇于担当了,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任何的延误都会酿成更大的悲剧。

高房价抑制了国民的消费,使得中国的内需市场无法启动。大部分人穷其一生的目的就是购买一套房,有了基本居住型房的人就会更换更大的房。既然买房成了人生最重大的支出,怎么可能还有钱消费呢?也不敢消费了。高房价,同时也使得住房消费总量(不是金额而是套数)上不去,自然会削弱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而这些买房的钱最终回到了政府手中用于不断增加的固定投资,这就不难理解“内需”总是拼不过“投资”了,大家期盼的经济结构转型自然也迟迟不见成效。

高房价使得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背负了几百万的债务,成为事实上的房奴。无论是个体对社会的贡献还是个人的幸福感都已被压制到最小空间。

高房价使得地方政府有了土地财政依赖症,而这种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做法,稍有理性的人都知道不可为继,且后患无穷。而基于对土地收入的膨胀预期,地方政府正在以此为前提负债不断加大城市或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至去年开始的地方政府举债总量已经超过前几年的数倍。如果说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由于居民对房价的膨胀预期而不断举债所引起的个人信用危机,希腊的债务危机是由于政府和议会对未来的财政收入的膨胀预期(或对财政赤字的放松)而不断举债所引起主权信用危机;那现在中国各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一旦土地财政收入增长趋势逆转,其同样会引起地方政府的债务或财政危机。

不要以为,中国的经济长期向好,房价就不会崩盘;香港的楼市雪崩、92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同样是房地产泡沫),已经有了血的教训。也不要以为中国的情况特殊就可以幸免;股市能从6100多点掉到1600多点,房价同样可以如此。只是这样的事情,越晚发生,反而越可怕!

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把高房价降下来,办法有多种。房地产税、农村土地改革、小产权房改革、增加土地和经适房供应、开展公共居住房试点和推广等都可以考虑,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质疑或非议,但改革从来都是一种创新,从来都是在别人没走过的路上踩出来的。我们不要受制于形而上的东西,比如房产税就是解决政府替代性财政收入的方法之一,现在收取1%可能会避免你未来40%的房价下跌;农村的宅基地(现有的政策下无法自由交易流动)在青壮劳力大量进城的背景下已被大量空置和浪费,而在城市务工的人群却在为自己每月的房租而揪心;小产权房已经耸立在我们面前,我们无法视而不见,关键是如何给它补上合法的“准生证”;公共居住房脚步太慢,鼓励全民都买房本身就是一场错误的运动······。

每一次的长周期经济内生性增长都是在逆境中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后所取得。这一次,我们同样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