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企业家崇敬王阳明 |良知即利润
文/姜汝祥
我这一年来在研究日本企业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两个人,一个是写《论语》的孔子,另一个就是推出“良知”体系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论语》大家都知道,但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崇敬王阳明?
王阳明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把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窗户纸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就叫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起点,那就是“事物之理”本来就在我们心中,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比如孝敬父母,比如恻隐之心,比如诚信待人。这些“理”就是我们的良知,如果我们感觉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现时社会”混淆了是非。
按这种逻辑,我们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心)去做即可,因为所有的管理道理,比如公平交易,比如客户价值,比如效率竞争,如此等等都存在于我们心中,都是我们良知的一部分。精英或者领导者并不比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多一点,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
据说,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传播开来之后,有人不服,就想看王阳明的笑话,正好有一天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把王阳明找来,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很坦然地让小偷脱去外衣,随后又请他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当接下去让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阳明便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碰到坏人,即使我们不站出来见义勇为,但在内心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坏人的错,也感受到自己的胆怯,这一切便是人的良知。
由此看来,我们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员工,任何一个管理者,哪一个人不是“良知未泯者”?既然如此,管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让每一个人“凭良知(心)做事”。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意念发动”之时,“对错误的意念正心”!
应当说,王阳明捅破的这一层窗户纸,对今天企业的管理太重要了。比如在执行中我们强调结果,员工有结果良知吗?有责任良知吗?有沟通良知吗?有竞争良知吗?如果说结果、责任、沟通检查、竞争、激励是“理”的话,那么,这些“理”在每个人内心都存在,那就是“良知”。
既然如此,如果员工不做结果,不承担责任,领导者不检查,不沟通,不激励,那么,问题并不是出在不“知”上,良知大家都有,而是出在这样的良知并没有“革”掉错误的“私心杂念”。所以,出路在于把自己交给“天理”,信仰按规律办事的“天理”,王阳明把这一切称之为“扬善抑恶”,或者叫“致良知”!
有日本专家告诉我,日本最崇拜王阳明的人,是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到处是王阳明“良知”的影子。比如稻盛和夫说,要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逻辑,还应当看它是不是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要思考其与人类价值的相关程度。
稻盛和夫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创立京都半导体公司后的第二年,新进来的员工要求公司保证他们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在当时,公司刚成立,连自己都难保,如何保证新人的收入增长?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稻盛和夫与他的合作伙伴认为员工的要求符合人类价值标准,于是不仅答应了员工的要求,还把公司的使命做了重大调整:
“京都半导体公司的理念,就是提供给所有员工物质与心灵成长的机会,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与全人类的进步”。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楼市出现泡沫,稻盛和夫的公司有很多现金放在银行,连银行都在建议稻盛和夫去炒楼,但稻盛和夫客气地告诉银行:“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方式赚钱,而不用炒地皮来赚钱。”
稻盛和夫有一个人生成功方程式:成功=能力+努力+态度。他解释说,能力与努力都在0-100间,没有负数,只有态度是-100到+100,有负数,一个态度与价值观错误的人,会让他的能力与努力成为社会的负担!
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态,心态的背后是投资。这是我提倡的业绩定律,我想,到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投资什么,一定能够帮助你获得持续的业绩了,那就是投资良知!
一切经营企业的道理本来都在我们内心中,而这,就是我们的良知!
—————————————作者简介:美国《财富》、《哈佛商业评论》特约管理专家撰稿人
向稻盛和夫学习:良知即利润
向企业家推荐《活法》序
无数的中小企业都在苦苦求解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业绩的突破。答案就是投资“良知”,活出“真我”。而在这一点上,最值得到我们学习的人就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他,一个屡试不第的“坏”孩子,缔造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如今在78高龄时还毅然肩负起拯救日航的重任,一生都在突破。
既然投资良知如此重要,那么何为良知?王阳明的“良知”体系告诉我们,“事物之理”本来就在我们心中,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比如侧隐之心,比如诚信待人。这些“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感觉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现时社会”混淆了是非。
在研究丰田的时候,有日本专家告诉我,日本最实践王阳明哲学的,就是稻盛和夫。比如稻盛和夫说——
“所谓真我,就是佛性本身,就是宇宙中存在的睿智本身,也意味着事物的本质、万物的真理,这些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人类是极其崇尚真、善、美的,那是因为人类心中存在具备真、善、美的出色的真我。正因为是心中具备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不停地追求。”
“遵从发自真我和灵魂的理性和良心”,“以理性和良心抑制感性和本能,积善行德,就能磨炼心智,达到醒悟的至高境界。”
稻盛和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日本开放通讯业时,他非常希望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并没有急于申请,而是每晚就寝前审视自己的动机与意图。这样,反反复复经历了半年的时间,才决定二次创业,成立DDI(现在的KDDI)公司,因为此时他已经断定:自己没有任何的私心邪念。
虽然没有任何行业经验和技术,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但是营业不久,DDI公司业绩一直遥遥领先于同期参与的其他企业。而且业绩不断突破,成为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实质上,背后有一个追寻真我、投资良知的过程:首先是静心,感受新事业的遵循的天理,让良知涌现;其实是格物,分类自己的意图,排除私欲,最后是专注,让良知永驻心中,锁定目标,专注重复。这才有了最终的成功,正像在人们追问KDDI为何成功时,稻盛和夫始终如一的答案:“是希望有益于国民的、无私的动机才带来这样的成功。”
现在,稻盛和夫老人又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创业,即拯救破产的日航。他同样回归到良知的起点上,他说:“也许我并不称职,但我将以我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来拯救日航的员工。虽说日航是日本国家的象征,但更重要的,我是为了日航员工的幸福。” 京瓷社长久芳彻夫也介绍说,他“是基于为世人、为社会的信念”。
可见,稻盛和夫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寻真我,不断投资、践行良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稻盛和夫获得了人生和事业的不断突破。
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态,心态的背后是投资。这是锡恩的业绩定律,那么,究竟投资什么,才一定能获得业绩的突破,那就是投资良知!
什么是良知?一切经营企业、突破业绩的道理本来都在我们内心中,这就是我们的良知!投资良知,活出真我,才能获得业绩的持续突破,对此稻盛和夫是最佳的典范,所以向各位企业家朋友推荐他的《活法》。
听稻盛和夫讲以德服人
张邦松
如果他不是稻盛和夫,如果他不是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缔造者,那么他的观点可能会在当今中国被弃如敝屣。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很少有一个企业家能在不断宣讲利他主义、宣讲拼命工作不计回报、宣讲人生的终极价值时,还能获得大批信众——除非他真的因此成功了。事实上,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北京)报告会被一千多名来自中国各地的企业家挤得满满当当。他们大多面带虔诚,即使在他们小学时代,也未必能流露出如此渴望学习的神情。
如果事先带着功利的目的,听稻盛和夫的演讲恐怕会失望而归。他不像杰克·韦尔奇、巴菲特或者李嘉诚那样,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如何在丛林中成为胜利者。他会告诉你一些听上去很简单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甚至看起来与企业经营毫无关系,而且你可能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上接触过这些内容。但稻盛和夫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把这些简单的内容上升为一套完整的经营哲学,并结合他50余年的企业实践告诉你,这样做是可行的。
利他主义能否成功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在道与术的权衡中,似乎更倾向于前者。他认为人必须努力工作、反省自身、保持谦虚、多行善举,但其经营哲学有一个终极的归宿,即利他主义。稻盛和夫认为必须以关爱之心、利他之心经营企业,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他在其著作《活法》中说,在经营的过程中间,如果经营者理念是利他的——所谓利他,就不是从自己个人私利出发来经营这个企业——这个企业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
这看上去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至少这不符合大多数企业家对经营行为的理解。稻盛和夫自己也说:“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我整天把利他、爱、为人着想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不免有人质疑我老是把话说得那么漂亮,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
追求利益是经营事业与人类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有获取利益的“欲望”其实无可厚非。只是,不能让这个欲望局限在利己的范围,必须把对方的利益也考虑在内,以这种“大的欲望”为出发点去谋取公益。这样的利他精神最终也会为自己带来好处,而且利益范围还会比原先更为扩大。
稻盛和夫以自己创办DDI电信的实践来说明这个听上去很抽象的观点。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通讯领域的商机一直是由国营事业的日本电电公社独占。后来,政府进行市场化改革,民营公司得以进入。当时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头NTT,一旦进入市场,必须和长期享有独占地位的巨人共同竞争。其他企业的参与热情因此受到打击,政府借民营化改革降低资费的愿望眼看要成为泡影。
“既然如此,不如由我来做吧!”这个念头在稻盛和夫脑中一闪而过,做陶瓷化工的京瓷决定进军电信市场。与NTT竞争无疑是一场蚂蚁对抗巨象、实力悬殊的战役,更何况对来自不同行业的京瓷而言,那根本是个未知的领域。然而,从零开始的逆境并没有形成阻碍,DDI打从开始营业,业绩就一直在所有新进业者中居于领先地位。最终DDI经过一系列并购后成为了与NTT分庭抗礼的日本第二大电信公司,并进入世界500强。
当时不断有人问起成功的原因,稻盛和夫的回答总是:那只能归功于一个为国民尽力、毫无私心的动机。“利他的德行,会形成一种跨越困难、带来成功的强大原动力。这是我参与通讯事业过程中所得到的亲身体验。”稻盛和夫认为。
在理解稻盛和夫的利他主义时,参加报告会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利他主义一旦上升为一种企业价值,而非仅仅是一种工具时,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导致竞争力的逻辑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也许这样的观点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来说,并不容易消化。30年来残酷的市场竞争已经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变得无比现实,大多数经营者充其量也只能达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境界——如果不是完全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话。稻盛和夫认为利他主义其实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伦理规范,也正是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而现在经济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正与利他主义这种资本主义传统被人们逐渐遗弃有关。他用自己创办京瓷和DDI的经历证明,利他主义可以在商业社会获得成功,并且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经营为何需要哲学
稻盛和夫创立京瓷前,曾在一家名为松峰工业的公司工作。当时这家公司连续亏损,工资付不出。企业与工会总是纷争不断,一年到头罢工不停。稻盛和夫的工作室开发新型陶瓷材料,公司待遇低,缺乏像样的研究设备,条件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出出色的研究成果,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投入工作呢?稻盛和夫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烦恼不已。每当有所感悟时,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记在研究实验用的笔记本上。后来他创办京瓷公司的时候,也保留了这个习惯,经常在笔记本中添加经营中新的体悟,将这些工作和经营中的要点重新加以整理。在这一过程当中,稻盛和夫终于领悟了有关工作和经营的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具体的方法模式,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经营哲学。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呢?稻盛和夫认为有三个理由可以说明在企业经营时,经营哲学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所谓经营哲学,应该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是必须遵守的事项。”他说。经营公司无论如何都必须有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规则或事项。这些作为哲学必须在企业里明确确立起来。但事实上,公司的这种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并不明确的企业比比皆是。就是这个原因,无论古今东西,各式各样的企业丑闻不断发生。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大企业甚至因为这类丑闻而遭到无情的淘汰。
在多数企业里,首先没有经营者向员工们提出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个问题。而稻盛和夫思考的所谓哲学,却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同时这也是孩童时代父母、老师所教导的做人的最朴实原则,要正直,不能骗人、撒谎等等。这么起码的东西,还需要在企业里讲吗?或许有人感到惊奇,但是正因为不遵守上述理所当然的做人的原则,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企业丑闻。
第二个理由,稻盛和夫认为所谓哲学是用来表明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标,也就是要将这个企业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京瓷公司刚诞生的时候,在日本古都京都西侧中京区西京原町建了一座木结构的房屋,当时员工还不到一百名。面对他们,稻盛和夫反复强调,要把京瓷这个公司办成西京原町第一的企业,成为西京原町第一企业之后,就要成为中京区的第一,接着就是要成为京都第一。实现了京都第一之后,就是要成为日本第一。成为日本第一之后,当然就要成为全球第一的企业。“这在当时宛如一个梦想,但这既是给员工的一个梦想,也是为了鼓励作为经营者的我自己。”他说。
要攀登什么样的山峰,这用来比喻企业经营非常贴切。京瓷是还是中小型企业开始,就立志成为世界第一的精密陶瓷企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法模式,这种思考归纳成为哲学,这种哲学就是适合于京瓷攀登高山时所需要的装备和准备。“要攀登什么样的山峰?你想创办什么样的公司?由于目标的不同,规范公司所需要的哲学思想也不同。一旦确立了远大的目标,那么很自然的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稻盛和夫说。
第三个理由,由于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备人格一样,企业也有企业的品格。企业经营需要非常优秀的哲学,这是因为这种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优秀的品格。人要具备优秀的人格,企业要具备优秀的品格,要做到这点就要明白做人应有的正确的生活态度,而哲学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为基准进行对照,从中归纳出正确的为人之道。这种正确的为人之道在普遍的伦理观之上,所以这种哲学超越国界,在全球性经营中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稻盛和夫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他到京瓷的海外工厂视察,发现一个美国籍员工工作非常不认真,随意丢弃昂贵的材料,他勃然大怒。后来稻盛和夫才知道,这位员工是经历日本冲绳战役的勇士,经常用“东洋鬼子”这样的词羞辱他的日本雇主。稻盛和夫说,作为企业领导者可以随时解雇这个员工,可以用权力进行统治。“但采用这种方法只要我一转身,员工就可以阳奉阴违,事情肯定做不好。”他说,“我意识到最重要的是在海外企业工作的员工们,对我、对日本常驻人员是否信任、是否尊敬,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让对方信任和尊敬呢?那就是优秀的人格。因为人格高尚的人让对方能够做出这样的评价,就是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尊敬最好的方法。要想赢得外国人的尊敬,必须具备特别优秀的人格,就是具备做人的德性。这个“德”字超越国界,普遍适用,万国共通,不能以德治人,在海外企业的运行就无法成功。
***********************************************************************************************
转载点评:
对于经营,有道德未必成事,没有道德则足以败事——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人生。
我们看到很多人没有道德,也很不孝顺,也经常陷害人,但他也成功了,为什么?那是他以前种的因,积累的福德,在基督教里的说法是“那是他应得的份”。他的福德一用完,就垮了。
有的人福德只做到这一级,却心比天高,就象林彪一样,最后遭到什么横祸,还被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成为历史上的丑角 。他看起来似乎可以上一层,但一想上一层,就做不好,总出漏子,为什么?他的福报只到这一级,只能做副职,他的能力也只能做这一级,他不注重修养自己,不注重积累福德,所以不能得到更高更好的福报 。命运不可改在于过去的因,可改在于自身的功德积累,因为大众无法理解,不愿意听从,所以命运不可改变,因为你受制于过去世种下的因 。
企业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