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研发重引进的沉痛教训。2009年国务院批文再次指出,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和风电一样,两个领域“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
乐山市经委副主任邓贵银说:我国多晶硅项目实行的是备案制度。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像多晶硅这样投资如此之大,而审批却如件简单的项目了。
王军生博士说:发达国家提纯1公斤多晶硅费用约为20美元,而中国企业的平均成本是50-60美元。企业规模不大,产品能耗和成本高,环境污染大。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太阳能产业存在三大瓶颈: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靠进口。并为国外所垄断。国内太阳能企业能做的只有终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90%以上的原料和设备进口,90%以上的产品出口,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硅片焊到一起,中国成了另一个“世界加工基地”。虽然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但是仍处于低档次的加工阶段,和生产皮鞋、领带没有区别。
现实是,除西藏外,各省市均有光伏产业。生产线全是引进,总金额达数千亿元。一条生产线数十亿元。一引就是数十条。谁赚走了这些钱,当然是外国人。我国得到的却是严重环境污染。笔者家乡是眉山市,位于成都-乐山硅谷线上。岷江污染严重,失去了使用价值。既赔本,又污染,我们图什么?连赔本赚吆喝都不如。可是却被某些媒体宣扬为新能源成功发展的典范。
我们做高纯度的硅有困难,很多时候只能做到(小数点后)三个9,而人家是四个9、六个9,价格就比我们高得多了。纯度越纯,转换效率越高。因此,对于这种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就不一定要把它变成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支持对象。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补贴与支持对象,应该是最后在中国变成原料的、真正在中国使用的。对于以出口为主的生产,不但不能鼓励、补贴,从高能耗产业政策上来讲还应该有所限制。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初步估计,2009~2010年新增投资预计超过1500亿元。目前,仍有很多地方将发展光伏产业列为当地“一号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4个省市提出将光伏产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江西省把光伏产业纳人本省“三个千亿工程”之一;仅江苏一省,就至少有6个地市提出要打造全国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宁夏举行了11个大型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而这些并网发电项目均未得到国家发改委对其上网电价的批准。此外,青海、河北也大上同类项目。
产能过剩,亏损严重。光伏产业一哄而上和各自为政不仅带来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造成项目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目前国内在建或是拟建的多晶硅项目产能高达14万吨,而预计全球2010年多晶硅的需求仅为8万吨左右。另外,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急剧萎缩,国内光伏组件和电池生产领域的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多数企业陷人困境。据初步统计,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光伏组件企业已有300多家倒闭,有一半左右的光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多家光伏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部分企业负债率超过50%,有的甚至接近70%。
光伏发电成本高,是火电5-10倍,企业、百姓用不起。可是光伏产业的老总们并不.承认投资失误,反而在股票市场中大打新能源概念牌,侈谈高成长性,圈股民的钱,转嫁给股民。在全国人代会、政协会上,作为代表的光伏产业的老总们又是提议案,又是呼吁,要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说白了就是要财政补贴,亏损由全国人民负担。金额达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