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自是这两天的热闻。听不少记者埋怨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透露信息不多,屡以“有些问题没有深入讨论”应付。我倒以为,中美之间不必事事深入讨论。尽管两国早已因重大的全球政治责任而联系在一起,尽管中美认为双边经济关系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关键支点,尽管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将中美经济形容为“密不可分”。但必须看到,两国难解的深层次分歧仍多,因之时起纷争。事事深入讨论,不能求同存异,反为不美。
就在此次重要对话前夕,华盛顿智库Project 2049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Kelley Currie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批评奥巴马政府“非理性地”一味追求强化两国关系,过高地估计了中国对美战略合作的实际水平,已经生成一个政策泡沫。他认为,一些严重的双边问题阻碍着两个大国之间的切实合作与长远稳定。确实,仅以两个经济问题为例,即可略窥双方利益诉求的冲突,也反映出哪些问题宜深入讨论,哪些不宜深入讨论。
一个不宜深入讨论的问题是人民币汇率。自2008年年中以来,北京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临时措施,实际上保持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该政策成功地保护了中国经济复苏,却遭到了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欧盟,以及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对手的强烈批评,也成为此次对话的焦点。
对话开始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致辞里重申中国的承诺——继续依照自主性、可控性及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熟知中国汇率改革进程者均知,以上措辞是北京对这一改革原则的标准解释。但听者有心,中国元首在讲话中特意单独提及人民币汇率问题,应该是特意安抚美国政界的焦虑情绪,努力不让汇率问题伤害两国关系全局。这一表态很快就得到美方欢迎。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在随后的讲话中称,很高兴看到中国领导层认识到汇率改革是事关中国改革大局的重要问题。
不过,表态归表态。事实上,刚刚发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金融市场新一轮波动,使中国不太可能很快取消现行汇率政策。如王岐山所说,欧洲债务危机给正在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前也有中国官员称,惟有全球和国内经济条件允许时,中国的汇率政策才将进行调整。人民币汇率问题,双方立场已经表明得再清楚不过,讨论无处深入。不如保持一个心知肚明的和谐气氛,让北京自行其是。
一个很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是贸易。王岐山称,中国希望看到美国能采取行动改善在美投资中国企业的待遇,并希望在贸易法中能把中国视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这会使提起反倾销案及寻求其他贸易补偿的美国企业承担更多举证责任)。盖特纳则敦促中国政府在其市场中为“所有的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盖特纳特别提及中国的政府采购政策可能不公平地损害美国企业和美国技术。而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回应,中国政府已经对草案进行了修改。外国企业一致认为,修改后的草案体现了非歧视、市场导向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
显然,在双边贸易问题上,中美都试图确保对方的市场继续保持并扩大开放。一方面新的矛盾不断产生,一方面老的矛盾不断遭遇新挑战,这才需要双方加强沟通,深入讨论。而具有积极意义的对话成果就蕴含在一次次深入讨论之中。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