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2010年立夏时节的滦河口风光


 

2010年立夏时节的滦河口风光

 

董宝瑞

 

今天,贴出笔者510日午后陪同秦皇岛电视台《漫话秦皇岛》节目组去滦河口拍摄外景时拍摄的一些立夏时节的滦河口风光照片。

山雄水美的昌黎县境,除了历史名山碣石和浩瀚飘渺的大海,值得津津乐道的,就是在昌黎县境与大海交汇的滦河了。

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境内巴延图古尔山北麓的滦河,潆洄蜿蜒,流经内蒙古高原和燕山山地,在昌黎县城西偏北32.7公里处的武山西麓入境,沿县域西境南流,在县域南境又转东,在县城南偏东36公里处的王家铺村东南偏西注入渤海。滦河流经昌黎县境部分长达77公里,流域面积为353.4平方公里。滦河为山溪性河流,沿途支流很多,常年有水的达500余条,其中河长在百公里以上、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9条,水量比较丰沛。滦河上游坡陡流急,流入昌黎县境以后进入地势比较平缓的平原地带,流速骤然减慢,河槽拓得较宽,极易淤积。在历史上,滦河下游的河道由于径流量年变差及含沙量过大,又因地质构造活动频繁,曾数次变迁。据卫星照片显示及遥感水文分析,在12世纪以前,滦河还在由迁安市经滦县西部的雷庄一带冲出丘陵地带,向南经柏各庄附近,在唐海县境入海;到12世纪以后,就改由滦县与昌黎交界处的现今河道冲出丘陵地带,先向东南,经昌黎县境的朱各庄(主要在指挥一带)、马坨店(主要在大夫庄一带)、龙家店(主要在晒甲坨一带)、西沙河、团林等乡、镇的一些村庄一线入海,后由靖安镇和围杆庄、毛河北等村庄一线入海,从而给昌黎县境南部的平原地区留下了的比较宽阔的沙带。大约在元朝泰宗元年(1324年)之前,滦河又改由如今的滦南县境的马城、长凝、高各庄、柳赞一线入海。后来,滦河又在乐亭县的徐家店村北分为两支,西支为西滦河,又称定流河,由刘家墩一带(今大清河口)入海;东支为东滦河,又称葫芦河,由老米沟一带入海。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东滦河淤塞,河水流经西滦河入海;到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西滦河闭塞,滦河改道经东滦河入海。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夏天,滦河泛滥,河道又向东北移动,由昌黎县境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淤塞的甜水沟(拗榆树东南)入海;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滦河主河道再经左右摆动,基本确定到现今的位置。1938年,甜水沟又淤塞,滦河开始经现河道入海,同时也基本确定现河口的位置。

滦河的冲积扇比较发育,其冲积扇有新老三个,最老的在西部,大约形成于几万年以前;较新的在东北部,即今昌黎县境内的冲积平原,约形成于3000年以前;最新的在前两者之间,形成于1200多年前的唐朝。如今,在河口处形成新三角洲向海中延伸的速度也比较快,据1938年至1958年积累的资料计算,平均每年向海中延伸200米。1922年滦河在莲花池(原属昌黎县管辖,今属乐亭)村东入海,现在那里距海已达5公里。自滦河改由今河口入海后,昌黎县南部平原被分割为河南部分和河北部分;在此期间,由于滦河河道动荡不定,时常泛滥,昌黎县的不少沿河村庄遭到冲毁,被迫分迁至河道两岸重建。194912月,滦河对岸区域全部划归乐亭县管辖,致使滦河入海口附近的新河道成为昌黎与乐亭之间区别于传统老河道的新的界河。

滦河在这一带的作用,正如李大钊在其于1919年夏天写的《五峰游记》一文所说,是旧生活破坏者,又是新生活创造者。它的河身徙移无定,经常泛滥,给下游沿岸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灾难,但它又为生活在两岸的人民带来了不少舟楫和农耕之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昌黎人民在滦河沿岸加筑了滦河大堤,修补了滦河小埝,治理了西沙河、崖上西沟、崖上东沟等沿岸支流,建起了朱各庄、马踏甸、南石各庄等扬水站,并在滦河入境处修筑了引滦灌渠闸口,兴利除害,使滦河开始主要造福沿河流域。特别是潘家口、大黑汀等水库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游建成以后,滦河洪峰受到节制,下游河床逐渐趋向稳定,滦河浪荡河的历史已经在近三四十年基本结束。

如今仅有70余年历史的滦河口,在昌黎县城南偏东36公里处的王家铺村东南滩涂地带入海。多年来,河口淤积严重,形成了一大片滩涂。在居中的广阔滩涂上,有隶属昌黎县境的两个废村,一个是居北一些的罗锅子铺,系1941年从七里庄搬去的一个石姓人家搭铺建立,以开荒为主,兼捕鱼虾,因男主人驼背,居地被人称为罗锅子铺;一个是居南一些的刘台庄铺,据传以前有刘台庄人在其地搭过海铺,留下这样一个地名。此外,在刘台庄铺南边有一个小岛式的滩涂,形状颇像台湾岛,被人称作小台湾。再有,昌黎县的村庄离滦河口最近的就是王家铺了。王家铺是约在清朝咸丰十二年(1861年)由一个王姓人家由大蒲河一带逃荒到这里打鱼设铺建立的,1981年地名普查时全村有90口人,如今当有100口人以上了。在王家铺村西原来还有一个小村,叫八爷铺,是1942年由棉花坨村一个叫赵老八的人搭铺建立的,如今那里早就没人居住,变成废村了。

对滦河口一带的情况,笔者是在1981年参加地名普查时了解和熟悉的,但多年却无缘到滦河口一行。3年前的春天,却一下得以两去滦河口。一是于2007419日与县里几位同志同去探访滦河口,一是于200759日与秦皇岛日报社《新周刊》主编王磊等再去滦河口探访。

今年59日,陪同秦皇岛电视台《漫话秦皇岛》节目组到茹荷镇后七里庄拍摄《七里海与中南海的和平玫瑰》节目外景,吃过午饭后,我提议先去滦河口拍摄一些外景资料片,以备谈滦河口时使用,遂欣然往。到了滦河口,我才发现,3年前看到的滦河口模样已有一些改变,与3年前见到的景色有不一样的地方;想了想,方悟出,每年夏天,滦河入海的洪水涌到这里,都会冲刷一些东西,面貌是不会固定不变的。

 

2010527晨于碣阳书斋

 

 

 

 

 

 

 

 

 

 

 

 

 

 

 

 

 

 

 

 

 

 

 

 

 

摄影:董宝瑞

 

相关链接:

董宝瑞:华北第二大河——滦河口的秀美风光

董宝瑞:观鸟胜地——七里海与滦河口

董宝瑞:黑嘴鸥——钟情滦河口的“鸟中绅士”

董宝瑞:难得一见——滦河口海参养殖收获场景(组照)

董宝瑞:滦河口的海水养殖育苗孵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