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那世袭的忧愁传染给了苦恋着的人


原载2010年《诗刊》5月下  青春诗会直通车 特别推荐

             《抒情诗更需要摩擦力》■ 洪烛

   《诗刊》的编辑把灯灯的组诗《自画像》交给我,让我给写个评论,并说力求客观,尤其是以敢于提出原作缺点为特点。也许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作者进步,并进而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创作的得失与甘苦。

    我带着挑毛病的心态读了第一遍,却忍不住暗暗叫好了。我相信这是一组非常流畅与润滑的抒情诗。视野投向亲情、爱情与乡情,虽然都是老题材,但仍然写出了新意。这说明作者是擅长从日常的生活中有所发现的,并且有能力用文字捕捉自己发现的诗意。譬如《旷野》一诗的开头就不同凡响:“我相信你从不曾远去。秋天了,大雁在天上/一会排成人,一会排成一/我是自愿为你掉队的那只么,亲爱的/当我只身在旷野…..”把恋人的别离比喻成孤雁的掉队,以秋天、天空、旷野为背景,一下子就烘托出了爱的惆怅。爱情诗最容易因为炽热的抒情而显得空洞,而灯灯却故意让秋风对急欲抒发的情感进行了一番冷处理,她抓住了秋天,作为带有古典意味的根,以荒天野地乃至孤雁营造出爱情的现场,使自己的抒情成为有背景的抒情:让人辨别不清是爱的分离给秋天增添了一份忧愁,还是秋天那世袭的忧愁传染给了苦恋着的人…..一个现代人,能把现代的爱情,融入古典的氛围,语调又是那么鲜活生动,挺不容易,这不是“仿古式”写作而是“化古式”的,消化了古典的精髓成为今天的营养。

    很惭愧,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灯灯这个名字。向《诗刊》编辑打听,得知灯灯是生于70年代末的一位女诗人,家住浙江。看来这是一位江南才女。新世纪以来,诗歌复兴,再加上网络的激发,全国各地也涌现了众多的年轻女诗人,要么很“阳光”要么很“月光”,无论灿烂还是阴柔,都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因为她们确实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画,她们那单纯的笔触,反而使新世纪的诗歌版图变得复杂了,或者说丰富了。正如灯灯在《给你》一诗中有很经典的诗句:“你看,月亮老了/而我们还是新鲜的”。我想改写一下:“你看,诗歌老了/而诗人还是新鲜的”。话又说回来,只要不断地有新诗人涌现,只要诗人能不断推陈出新,诗歌就不会真的老了。

    我把灯灯看成“月光”型的女诗人,因为读到了她《自画像》组诗里的忧伤。这不是一组甜蜜的抒情诗,而是忧伤的抒情诗,因而是微苦的。女诗人表达出的不仅仅是对亲人的忧伤,对故乡的忧伤,对爱情的忧伤,隐隐约约还有对生命的忧伤,对时光的忧伤。

   如果非要说这组诗还有什么缺憾的话,那我觉得:她把忧伤表现得不够彻底。忧伤一旦被表现到极致,是很有力量的,能够像穿甲弹一样穿透读者心扉,让人欲忘不能。我要说灯灯的诗,在我的心扉上倒是留下了弹痕,但还没有洞穿,似乎还差一股劲儿。那是最后猛推一把的劲儿,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可惜灯灯偏偏在这时候,下手不够狠。因而她那淡淡的忧伤虽然是江南花黄酒润物细无声,但就缺少了老白干烧心灼肺般的猛劲儿。灯灯的诗使我震憾了,但还没把我打倒!

   我大加赞美那首《旷野》,虽然开篇如石破惊天,让我有惊艳之遇,但越往后写,力量不仅未如我预想的那样递增,反而减弱,到结尾更是如强弩之末。力不能透帛,又如何穿透读者的心?我估计作者是在奔跑的过程中被思想的枝蔓,唯美的抒情乃至繁复的意象给绊住了,使赛跑演变成了散步。她忘掉了冲刺!

   又如怀念父亲的那几首诗,虽然写了“我就是你的疼痛”,“你就是我的悲伤”,那份疼痛与忧伤使作者泪流不止,但并没使读者刻骨铭心,恐怕因为作者未发掘最感人的生活细节,也就未能把疼痛与忧伤最有效的传达给读者。

   我还要说,这组诗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它的流畅与润滑,减少了与读者之间的摩擦力。它缺少的恰恰是干物质,硬物质乃至杂质,缺少的恰恰是最原始的那种粗糙、粗粝,因而很难达到深刻、犀利的最高境界。抒情诗不要怕泥沙俱下,诗宁愿作打磨读者心灵的砂纸,也胜过光滑的玻璃。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