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按:近年来,日本最大的畅销书最大的卖点就是“反美”。《国家的品格》一书之中贯穿悲情,强调本土文化优越。此书获得列岛热烈反响,卖掉260余万册,印刷49次。但是,假如我们真能相信,这就是日本民族情感的全部,我们就会受骗。日本民族永远是一个极其现实的民族。只要美国仍然强大,只要欧洲话语、秩序仍然统治全球,那么,日本民族只能将悲愤寄托在畅销书中。现实中,日本仍然要服从他们所服从的秩序。
从中国角度看,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发展,尚远远不够。中国还远远不能对世界事务指手画脚,因为中国远远没有积累一整套范式、话语,并以此规定世界。中国如若建立一个强大而具有魅力的全球文明秩序,就必须重新对自己的经典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必须在虚心吸收现有文明基础上进行崭新创造。当然,不能无视现实,这个新的文明,必须给年轻人的梦飞翔的机会,给颠沛流离的民众一个温馨的家,给日益增加的孤寡无助的庞大的老年层以赡养、让他们感到做人的价值,天伦之乐。
《国家的品格》是最近几年给日本出版界留下震撼记忆的一册。该书由“新潮社”推出,系“新潮新书”中的一种。日文的“新书”意即掌上书。这本“新书”很薄,前言、目录、内容加在一起才191页。2005年底初版以来,这本书长期名列日本畅销书榜前位,到今年2月,已印了49次,据说卖掉了260万册。
这本小册子何以赢得如此众多的日本读者?我以为,还是藤原在书名强调的“品格”二字,再加上贯穿全书的悲情意识。以强烈的情感诉诸日本读者,故赢得了广泛的共鸣。
日文中,“品格”一词有“正义感”、“责任感”、“伦理观”、“勇气”、“诚实”、“忍耐”、“节制”之意。在经济低迷,大众迷惘的时代,日本读者对于国家前途怀有深刻忧虑。这是该书能够畅销的社会心理因素。
这20年,是日本失意的20年。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走入一条悠长的停滞隧道。20年中。全球GDP增长3倍,而日本竟然毫无增长。经济的辉煌与喝彩,已成久远记忆。甚至连那些迄今为止一直凝视日本的目光,也开始转移。
日本到底怎么了?上一代的日本人,无法释然。今天,究竟是世界遗忘了日本,还是日本忘记了自己?当失去世界瞩目的时候,对一个民族,也许是重新确认自己传统的一个良机。
藤原正彦的《国家的品格》一书,恰逢其时。
藤原是一个数学家,东京大学理学部毕业,二战中生于中国东北,现任日本国立御茶水大学理学部教授。以前,他曾写过《年轻数学家的美国》、《天才的光荣与挫折》等有关数学史普及的小册子,不过,眼前这本书却与数学无关。
这本书能够畅销,在于作者敢于大胆、明确表达自己对于战后日本政治经济秩序现状的不满。藤原正彦在书中大声疾呼反对欧美秩序,强调重归日本传统。他认为,现代欧美文明已经走到尽头。现在发达国家的家庭崩溃、教育崩溃,其实意味着西方近代合理主义精神和西欧逻辑的崩溃。
为什么藤原这个数学家非要跟“近代合理主义”与“西欧逻辑”过不去呢?这是因为,在藤原看来,逻辑适用的范围是有限度的,很多问题仅以逻辑无法说明。比如“不能杀人”这个命题,根本无法用逻辑证明。因为人既可以证明不应杀人的理由,也可以证明必须杀人的理由。因此,不能杀人,干脆不是一个逻辑问题。
在《国家的品格》他以自由竞争为例说明西欧逻辑的问题所在。例如一个组织之内,假如所有同事全都成为竞争对手,那老职员就绝不会教新职员,因为他们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教给儿子,饿死老子”。新手一旦成长起来,那老职员被炒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所以藤原说,假如人人都生活在这种充满敌意、动荡的环境中,则其生活无法稳定。
因此,藤原明确反对“完全的实力主义”。相反,藤原主张日本应维系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当然,藤原正彦并不完全反对破格提拔“极其突出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给予高薪。但是,他强调,整个社会秩序基本结构仍应构建在非实力主义基础之上。因为,这种系统可以维持社会稳定。
苏联崩溃后,福山认为资本主义取得全面胜利,对此藤原说,“这种看法是一种幻想”。他说,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的逻辑相当完美。按照这种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通过各自的利己行动,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社会通过“上帝看不见的手”的引导,最终可以实现整体和谐、富裕。那么现实将怎样呢?藤原承认,假如一个组织彻底贯彻“弱肉强食”原则,则组织将会十分强大。但是,这种剧烈竞争,将导致社会很难稳定。
2005年前后,恰是小泉统治末期,小泉政权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引起贫富差距扩大,民怨载道。这本著作,正好回应了当时日本民众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疑虑。藤原说,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市场原理,无休无止的美国化,已经远远超越经济,深刻影响到日本的社会、文化、国民性。战后日本人所受教育,让日本人丧失了对祖国的热爱,态度软弱。他痛心疾首道,“市场”取代了古代日本人拥有的令人自豪的传统。因此藤原正彦呼吁,日本必须恢复国家的品格。他说,世界顶级精英,经常询问他人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会询问一些日本文学、日本历史问题。藤原说,这些西方人是想考验一个日本人的教养。假如缺乏这种知识,彼此谈话就无法进行下去。
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藤原几乎攻击了所有战后日本确立的价值体系。他反对“自由”这个概念。在藤原看来,“自由”这个怪物,重创了日本人长期培育起来的传统形式。藤原还批判“宽松教育”,呼吁中小学校应该教授更多的学习内容。
同时,藤原批判了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不过是美国冷战之后控制世界的战略。他说,世界必须毅然迎战。他说,冷战后,美国强制向世界各国推行的美式市场经济有几个特点,即任意解雇工人的经营方式、股票中心主义、美式会计标准等。他说,这种美式市场经济导致各国贫富差距扩大,大城市的发展以及农村衰退。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全球化腐蚀了社会、教育与文化,导致全球美国化、划一化。
藤原也不相信战后宪法确立的国民主权原则会带来任何好的结果。他说,战争都是发生在民主时代。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没有君主希望打仗,但国民希望打仗。二战前95%的德国公民赞成退出国联、98%的德国国民赞成进军非武装地带、99%的德国国民赞成兼并奥地利。因此,藤原认为,国民缺乏理性,民主制度造成的国民主权,其实是酿成战争根源。
对于目前日本的教育体系,藤原十分不满,他提议,初等教育不应浪费时间学英文,应该下功夫学习国语。年轻人应该“拼命读书”。义务教育要“彻底教授日本历史与传统文化”。在书中,藤原批评时下一些日本年轻人英文流畅,但却内容空洞无物。他说,这些年轻人,“其实是无意冒渎了那些懂得很深文化内容但却不懂英文的日本人”。因此藤原大声疾呼,让日本年轻人闭嘴,千万不要在国外“喋喋不休讲没有内容的英文”。
《国家的品格》一书带动了一批冠以“品格”名的类书问世。如川北义则的《男人的品格》(2006年)、北影雄幸的《日本人的品格》(2006年)、坂东真理子《女性的品格》(2006年)、日本论语研究会的《人的品格》(2007年)、皆木和义《企业的品格》(2007年)、笹川芳央的《公司的品格》(2007年)等近百种。其中2007年排行有名的《女人的品格》,也创下百万部的记录。
这些“品格”书籍排山倒海涌向市场,其实反映了日本社会保守化的一个倾向。例如坂东真理子的《女性的品格》呼吁女性回归传统。在子《女性的品格》这本小册子中,坂东一口气列出66个法则,每个法则用1、2页讲解。例如女人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道路应该清扫,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等等。作者还告诫女性,在当今社会,女性不应如同男性那样追求权力、不应有拜金主义倾向。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坂东真理子是一个在男人堆中长大的女性精英。她早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后进入总理府,曾任政府内阁广报室参事长、男女共同参划室长、埼玉县副知事。2004年担任昭和女子大学教授,2007年任该校校长。
《国家的品格》与其说是以严格的逻辑、清晰的表述说服日本读者,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宣泄。一个数学教授,讲了一通完全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话,但却引起日本民众广泛的共鸣,这值得深思。日本这个国家,战后60余年,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美国对其经济、政治乃至社会文化的束缚,日本国民,时时刻刻感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压力。对于这种巨大压力,日本人能够诉诸的,惟有传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