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袤翔:“张悟本现象”的“悟本之思”


袁袤翔:“张悟本现象”的“悟本之思”

 

星期日的晚上很晚了,编辑部来电话说:袁老师,您怎么看张悟本啊?我说张悟本应该是很无奈吧。为什么啊?我说张悟本想不窜红都不行。怎么讲?我说“时势”造“英雄”嘛。是刚性的社会需求和逐利的市场之手催生了张悟本和“张悟本现象”。嗯,那就写出来吧,这期等着用。我说好吧。于是就有了关于“张悟本现象”的“悟本之思”——

说实话,大红大紫的张悟本,对我来说,此前基本是个认知上的盲点。关注他,始于近期的“蒜你狠”和“豆你玩”——大蒜、绿豆、长条茄子、白萝卜“身价倍增”等市场诡异之象,许多传媒或专家们都说,如此市场乱象的根源,在于“中医食疗第一人”张悟本“药店就是菜市场,医院就是厨房,药方离不开五谷杂粮”,“喝绿豆汤、生吃长条茄子可治疑难杂症”、“生吃泥鳅可去虚火”,诸如此类的“革命性”食疗理念大行其道,被奉圭臬,于是,大蒜、绿豆之类凡是和养生有关的食物的身价无不狂飙般地疯涨了。

其实,这只是“张悟本现象”的一种表象而已。张悟本,13年前一家纺织厂的下岗职工,一步步地“成长”为家喻户晓的“中医大师”,而且是中国最贵的中医大师——“出场费20万元”,接诊挂号2000元一个,而且排号排到了2012年!如此神奇与传奇,仅凭张悟本的个人能量,无论如何是不可及的。不可及而及,本因就是“时势”所造——在社会刚性需求的催生与市场逐利之手的造就下,张悟本想不窜红都不行。

社会的“刚性需求”催生了“张悟本现象”。

张悟本是以宣扬养生理念起家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紊乱和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了抵制亚健康状况的肆意侵扰,“养生热”风起云涌成为社会的时尚。于是,那些所谓的“磁疗”、“食疗”、“弱碱水疗”、“紫外线疗”、安利或完美“保健品疗”各自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过市,极尽鼓噪之能事,忽悠再忽悠,让人们不惜掏尽腰包倾其所有而趋之若鹜。但是,由于社会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导致收入的两极分化,加上当今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热点难点一直无解,人们特别是收入偏低的大众弱势者有病不从医、病急乱投医,“不药而治”的奢望占据了大众的心理,人们在无力购买那些昂贵的磁疗、水疗、线疗、健疗品的时候,自然就对张悟本所谓的“药店就是菜市场,医院就是厨房,药方离不开五谷杂粮”的“革命性”食疗理念奉若圭臬了。有了这样的社会刚性需求,“中国食疗第一人”张悟本能不窜红?

市场的“逐利黑手”造就了“张悟本现象”。

迎合刚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逐利本能让无良的投机商们看到并且抓住了商机。他们就竭尽忽悠之能事,经过精心策划与豪华包装,为张悟本虚妄的“食疗理念”披上了“祖传”的、“科学”的、“神奇”的、“革命性”的“大国医道”的外衣粉墨登场,开设讲座,刻录光盘,创办实体,出版专著,登陆荧屏,大肆鼓吹极尽渲染其神奇与传奇,毫无根据或望风捕影或人云亦云地称其“出自四代中医世家”、“父亲曾系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生”,冠以“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中医大师”、“中国食疗第一人”等等光环,无聊的传媒界为了发行量与点击率和收视率,纷纷揣着明白装糊涂,铺天盖地地为其造势,如此炒作,张悟本能不蹿红?

“该为者”的无为成就了“张悟本现象”。

张悟本所谓的革命性食疗理念,本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虚妄之说。如此荒诞不经的虚妄,为何备受大众追捧?细细探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科学普及的外衣。假“科普”之名行妖言惑众攫取不义之财之实,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科普工作的缺失与错位。正是因为这一缺位与错位,导致了公众对科学常识的盲点与茫然,对严重背离常识的伪科学的盲从甚至趋之若鹜。

张悟本大行其道,他的身世、他的实体、他的本领,虽然经过精心策划与包装,也是经不住来自任何负责任的行政审查的。不是吗,工商、卫生机构日前刚一出动,张悟本和他的“悟本堂”一夜之间便被打回了原形。之前呢?不正是这些应该负责任的审查与监管的缺失,导致了虚妄横行的“妖言惑众”,给社会生活与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的乱象?

张悟本的“无奈”累积了“张悟本现象”。

投机商的无良,传媒人的无聊,科普的缺失,监管的缺位,有了如此之多的不能为与不该为者的乱为和该为者的不为,我觉得,“张悟本现象”没有困惑——张悟本尽管是“张悟本现象”的核心载体,但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下岗工人,因为口才好,有从事直销类商业活动的经验积淀,应邀向大众普及所谓的中医常识,到遇到“伯乐”被包装,被出书,被上电视,13年的“成功之路”上,应有几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在自己“名利双收”的同时,充当着“张悟本现象”获利集团的敛财工具。不是吗,如今张悟本和他的“悟本堂”倒掉之际,有报道说,当初策划与包装张悟本的“超豪华团队”,眼下正在策划出版“张悟本现象调查”的书籍,相信此书会和销量500万册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样,再度成为他们出版生涯中“商业效益最好”的书。

杜绝“张悟本现象”,不能只打张悟本。

“张悟本现象”让人惊醒,值得警醒。因此,杜绝“张悟本现象”的故伎重演,张悟本当打。但是我们不能只打张悟本,更要打击“张悟本现象”背后的运作黑手,根除“张悟本现象”的社会需求,消除大众愚昧的茫然与盲从,切断张悟本们与市场的链条……如此必为之功,也该是“张悟本现象”题中应有之义,理当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