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的热潮一直就没有降温,如今竟然愈演愈烈,成了众位高材生眼中的香饽饽,众人纷纷出手,争先恐后地挤上了这条独木桥。前一阵子今年的北京大学生村官报名结束,应聘的14477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博士数量达到了74人。从近两年大学生村官的报名情况看,高学历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今年报名总人数下降5000人,博士报名者却比去年增加24人。大量博士生报考村官,74名博士要扎根基层,是奉献基层的壮举,还是对现实的无奈屈服?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我相信现在的孩子在朝不保夕的担忧和不安之下,要说为了完完全全的奉献才毅然决然地降低要求当村官,几乎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动机。
考生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从社会的大层面来看,选报村官的主要原因却实实在在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考取公务员做准备和捞取筹码。众所周知,以北京为例的话,三年村官期间做多少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年后由北京户口,而且能够很轻易就通过专门针对村官的公务员考试,摇身一变就能成为国家的人。毋庸置疑,村官已经变味,最初的注重荡然无存,太多太多的人把考村官当做了一个跳板,为人民做多少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的考试成果会不会为自己的下一次考试做好铺垫,这样的思维模式真叫人汗颜。但这就是现实。
村官和公务员其实并不相同,村官不属于公务员编制,不享受公务员待遇,如果两年之内没有晋升为公务员的话,很可能会被辞退,重新面对找工作的压力。而村官的任务就是协助村干部管理村内事务,说穿了,不过是村干部的秘书。
从目前来看,村官这个职业的能力范围可大可小,往大里说,村官的素质关系到农村的发展走向,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根本,往小里说,村官的存在不过是为众多逃避就业但是考公务员失败的应届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跳板,在这里你可以无所作为,只要你能在村官期限届满之前,考上公务员就算完成了任务。那么,在报考村官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到底是本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个职业的。
如果是为了从基层开始做起,夯实基础,为将来能一步步走向政界或者当公务员做准备,这种心态很好,是一种良好的就业思想,就和很多愿意到社会上历练一番的人一样,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有序的规划,并能为这个规划一步步努力,这就是成长的一种过程。但是如果是为了将来的某个考试中能获得加分,或者说只是为了跟风,那么这样的心态对应届生就业而言并非良策。
出现博士生争当村官,却没有人安心当好村官的情况,并非是一个人的错,也不是这些孩子们的错,更多的时候应该从学校和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考虑原因。
首先是学校,很多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把关不严,过分重视学生的分数问题,忽略了学生的“三观”构建问题,这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但是却从来没有过时,原因就是学校一直没有做出显著有效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有人生,看世界,却没有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这却也是最大的悲哀和讽刺。
其次是家庭原因。家长从小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当官或者生活稳定,而学生一毕业,也很少有家长愿意鼓励孩子去社会上磨练几年,更多的时候,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在事业单位或者国企中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特别是如果孩子们能考上公务员,家长们就会觉得孩子特别有出息,这样的观点下,毕业生们的就业观念也就出现了偏差。
第三,社会上对公务员职业的渲染过于完美。稳定和高福利是公务员吸引毕业生的最主要的原因。社会上渐渐形成一股理论,那就是考上了公务员就等于有了一辈子的铁饭碗,并且这个理论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很难不受影响。
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纷纷选择考取公务员也并不奇怪,可是普遍并不代表这是合理的,就业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观念问题。喜欢某个行业从而努力进入这个行业并且在这个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和乐趣,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社会上认可度越高的工作,越适合自己。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这中间公务员对大家的吸引力可见一斑。曾几何时,博士生是我们心中的天之骄子,是国之栋梁民之福音,所有的期望寄托在这些优等生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在毕业后大展宏图,成就一番天地,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原来这群人和普通的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原来也在逃避着就业的压力。
可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就业压力的确存在,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人云亦云的理由。正视就业压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改进自己,这才是我们不被社会淘汰的根本路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难想到,那么多博士生下到农村却又不可能安心地为一方百姓服务和工作,这其实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也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我相信国家和家庭用那么大的代价培养出博士生绝不是希望他们为了谋求一份公务员的差事而虚与委蛇地把当村官作为权宜之计。
希望明年的情形不是这样,尽管很可能还是这样,甚是可能会愈演愈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