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Sony,韩国有三星,中国呢?美报让国人好尴尬


几年前读周梅森老师的官场小说《中国制造》的时候,笔者内心是苦涩的。虽然周老师在徐州市做挂职副秘书长时,笔者与其有所接触。不过,后来他的作品《中国制造》一出来,我遍沿着云龙湖岸的岩石爬上了云龙山,最后去了戏马台。那时,我对“中国制造”这个词好陌生。常常会感叹,我泱泱中华大国,历史久远;悠悠之五千年文明,在“四大发明”之后,有一座万里长城屹立世界东方。现如今在富民强国中,却拿不出几件像样的东西,有些让人遗憾。走在街道上,只见楼宇越修越高,街面越来越挤,穿流着的各式车辆,却找不出几款是我国自行研发的,就连手头用的电脑也一样,有“自主产权”的东西真是太少了。

当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产品可以说是卖遍了全球,然而至今天,除海尔集团外还有多少家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国扎根,让人们说出“中国制造”这个名词的时候,立马会想到中国的哪个什么是中国造的,啥呀?不知道。

引用一家海外媒体的说法,“中国正积极跨越中国制造的身份,努力想创造出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因为他们——中国,徒有国际影响力,没有享誉全球的品牌,这让中国成为超级强国的美梦难以成真。”闻听此言,笔者无言。“四大发明”的时代,已经十分久远,中国人的智慧却难以创出闻名世界的品牌,这让中华一族为之惭愧。此时,笔者在想,当初写那本《中国制造》的作家周梅森,现在一样是一个“闷葫芦”,也道不出几样原产于中国的世界品牌。不信你问问他,他的电话是捏七拐八钩子九

刚才,我和您开了句玩笑,大家别当真。

日前,华盛顿邮报刊出文章,一般人提及日本时会联想到Sony(索尼),说起墨西哥会想到Corona啤酒,提起德国会念及BMW汽车,即使南韩也有三星电子可以夸耀,但中国呢?人们回答这个问题时,往往相当犹疑这正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巨大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道呢?恐怕这属于国家、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主们努力的方向。

华盛顿邮报说,中国去年替换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今年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缺乏家喻户晓的全球品牌,意味着中国顶着世界车间头衔,却只能在低阶流水在线忙得团团转,任由海外的设计师、工程师优雅地赚翻例如,苹果的iPhone手机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但一支iPhone750美元,中国只能分到25美元;一双耐吉球鞋,中国更只能从每一美元中赚到4美分。

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欠缺创新技术,只能为别人想像、发明与设计的智慧财产,做些缝合与焊接的末端任务,赚取一些劳力工本。没有创新能力,就意味中国只能听任洋鬼子赚走庞大的专利与授权费用,而中国只能在蝇头小利中,沾一些“沾沾自喜”的小光了。

沾“沾沾自喜”的小光和锯响就有沫一样,没有研发能力和资金支持的小个体商贩和小企业主只能这么做。而国家大的研发机关和财力充沛中国财团,对自行研发似乎兴趣不大,即使是一些研发机关开发出新产品,企业嗅觉不到“银锈”的气息,也不肯拿出白花花的银元,将他们转化为产品,让科技走向市场。

有人说这是一种悲哀,因为一些国有企业拿钱去搞“来钱快”的房地产了,这家伙搞得中国房市像上紧了发条的破钟,一晚上能多转好几圈。然而,有些国企,把握市场的方向却老也不准,君不见多少国有企业被廉价“股份制”了,抑或是转手倒卖给了个人。那个时候,多少专业技术人才被推向没有方向的市场,引发出多少起的国有企业职工上访事件。拿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来说,上访问题前些年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麻烦”,即便是现在也有。只不过,许多人都被当地“和谐”掉了,或者用国家的钱“内退”了,有没有被“精神病”了的,笔者不得而知。恐怕有吧!这也说不准。

折腾了几年,中国总算醒过神来了,靠沾沾自喜和蝇头小利不成,得拼。有首歌唱的好,《爱拼才会赢》。只是这个时候,许多基础好,底子厚,有研发能力的国有企业都私营了或者破产了。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言,“现在的中国已开端以一贯的大手笔回应这个问题,积极投入论亿上兆的资金,创造品牌与鼓励创新,决心捍卫自已的市场不致任凭外国技术宰制。

这个报纸说,中国如今通过减税与补贴等多项优惠,拥抱走出国门的策略,支持国内公司收购海外企业,攫取天然资源或扩张海外版图。联想收购IBM个人机事业,吉利汽车买下Volvo车厂,或者中石油在世界各地抢购油田,都是这项策略的具体实现。而在国内,中国也推动本土创新计画,逼迫有意在中国销售产品的外商,必须移转他们的商业机密与专利,藉此鼓励国内企业制造高技术产品。

中国政府甚至开端斥巨资重塑自身形象。在人们对三鹿奶粉等中国产品记忆犹新时,中国商务部就与国际知名的DDB广告公司签订价值30万美元的合约,拍出一支赞美中国制跑鞋、iPhone等系行产品的广告,并在吉他伴奏下,唱出这样的口号:中国制造,真正含义就我们与世界一起在中国制造。 

说到此,笔者在想,别听那张报纸称“狗叫唤”,现在醒过神也不晚。目前,中国自身财力已经今非昔比了,就是那些洋鬼子的报纸叫的再欢,也不要操之过急,还是得稳扎稳打的好。因为,市场是靠信誉和时间培养出来的,有了稳固的市场,就不怕没有宣传自己的机会,就不怕没有自己叫的响打的赢的“新产品”,去占据世界各地市场的机缘,只要有了过硬质量的产品,再加上有一个好的口啤比啥都强!(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