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市场的网络向心力


              
未来十年“转型”、“调整”、和“发展”将是中国制造业向消费业转变的主旋律。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的政策指标成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调整的外部“刚性约束”条件,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也是“刚性约束”,只是在外部“刚性约束”的催化下,来的相对快些。企业如何把外部的“刚性约束”同化为内部供给、外部需求,需要借助网络的向心力。
亚当斯密曾说过:“市场是以消费者为主导、并有消费者购买决策所操纵”。斯密的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的点出了,消费者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对市场的作用。在热门经济时代,消费者一直被市场蒙蔽了眼睛。热门经济时代消费者只能选择最热门的大众或是主流产品。比如:最流行的唱片、最新款式的时装。走进沃尔玛、大型商场消费者只能看见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新款产品,而一些销量不好或是怀旧的产品都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直接在货架上能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都是能够靠销售能抵消成本的产品。一个产品出现在商场上需要占用足够的空间,这个空间是需要一定的成本支撑,如果这个产品的销量所赚取的利润不足于抵消成本的时候,那么这个产品就会被淘汰在货架外。消费者的需求是不确定的,并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喜欢主流产品。可是当市场上没有非主流产品时,消费者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主要对原有的消费需求讲),一旦消费者的消费被左右了,就会误使企业忽视一些大众市场以外的利基市场。
凯文?劳斯曾说:最小的销售孕育着最大的财富。传统的企业市场需要搭建一个平台来满足利基市场。以往是大众市场唱独角戏,如今转变成了大众市场与利基市场独领风骚的局面。大众市场之前之所以可以在市场上唱独角戏,并不是因为追捧它的人出奇的多,而是因为大众市场的过滤机制使得人们的选择出奇的少,是因为人们不得不接受大众市场这种隐形而巨大的强制。如今出现利基市场与大众市场同台竞技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其根本性原因的——网络。网络是利基市场壮大的“功臣”。网络带来了大众市场意想不到益处.。网络搭建了一个平台,平台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让大量的非主流产品聚集在这个平台上;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让分散的消费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易,并同时异地的交易。对于传统的市场来说,地理位置的限制,消费者太分散就等于完全没有消费者。例如:一个北京的消费者想买一个武汉特产,但是在北京买不到、在传统的大众市场上想买到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做到了也要付出不菲的成本。但是有了网络只需要鼠标点击的一瞬间就可以送到家门。利基市场利用网络可以满足任何地方的消费者,而大众市场只能满足当地的区域消费者。这就意味着企业利用网络可以增长它的销售半径、而且也不要承担传统市场上的货架、空间成本。网络的虚拟货架可以让非主流的消费者得到他们想要的产品需求。与传统的大众市场相比企业利用网络大大降低了消费者搜索产品的成本和交易的成本。
 
我们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正在依靠网络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世界日益扁平化的时代,企业同时满足利基市场与大众市场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大大降低供给与需求的链接成本,那么企业能改变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市场的整个内涵。这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变化,也是一个质的变化。当利基产品被纳入消费者的能力范围之内,非商业市场内容的市场需求(包括传统市场没有的虚拟产品需求)开始显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