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和谋生手段


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谋生手段
 
文字,纯粹的文字,它是没有了,它在意识里仅仅是意识,而不可能变化成一种非意识下的流体,纯粹的东西不要识其貌,只闻其息便是纯粹,文字,也一样。
——题记
 
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谋生手段,这是今天一直思忖的一句话,这几个字像浮雕文字一样一遍遍的在脑海里浮现,打着转的让自己不住的相信它们是真的了,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和谋生手段。
 
很多时候,人容易被异己的观点触动,尤其是一直植根于自己行为方式和做事原则的观点被推翻时,更容易被触及人最脆弱的一环,那便是打通任督二脉后的醍醐灌顶,身心便是外在的受众。不然,身体怎么会那样异样?目光游移欠自信,手心出汗显毛糙,语言凌乱知根浅。
 
去格林文化传媒(一个致力于个人出书业务的公司,家·书进万家的倡导者)面试,笔试后和一位看起来文化气息很浓的孟老师谈话,谈话的内容以我的自我介绍为切入点,但仅仅两三个回合后,我就觉得我肤浅了,用孟老师的话说就是我勤而不专(专注深入)不慧。
 
哲学管理,从古代名著现代文学,自认涉猎颇丰,自认如影随行的东西,却连基本的概念都无法表达清楚;读书写作,生活化的行动,竟然从没有认真系统化考虑过它们在自己人生中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如果一个人给你了结构性的提问,那你才会真正能意识到从来的观点是很空洞和没有活力的,这就是富而不足,充而不盈,表现在个人的经营理念上,那就是肤浅。往深了说,那就是有夜郎自大的外形,井底之蛙的视野,刻舟求剑的愚昧,这样的学习和认知方式怎么不会让思想一滩死水呢?
 
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文,写了很多字,在没有系统化之前,又是一种扎眼的肤浅,与其说是一直追求的东西,倒不如说是一直以来很浅显的积攒,因为自始而今,它们就是赤条条跃入眼里,光脱脱的闪入脑海,从没有把它们当作一种什么东西,既然如此,所有以前构建的意识都是无形无力、无根无本无源无果,看起来就是肤浅的。
 
书看再多,字写再多,在没有编排进一个人的生活和思维里时,它们就是一种意识里形式的存在,是一种装饰美化人的精神的附属物,而以文字去维持生计的人是需要把文字具体量化,让它们活生生的有气、有力、有模、有样,让它们有喜、有怒、有哀、有乐,做不到这些靠文字吃饭是要挨饿的。
 
卖文字,要套用方程式,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它们转化成物,套用不成功,那还是一就是一,万就是万,看着也不顶饭。很简单的道理,京剧演员光有身段,没有唱腔,很难火;揽瓷器活的光有金钢钻,没有技术,很难活;至于靠文字吃饭的人,只有满腹的经伦,没有转为资本的意识和本领,也就不能立足和发展。
 
这便是孟老师所讲的文字对于以文字为生存方式的人其实就是一种工具和谋生手段。谈到这个论点,我驳了孟老师的观点,没加思考,没做考究的驳了,驳的很干脆,因为这个观点是很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相悖的,工具论太功利,太铜臭化,我曾经追求的是一种以文字去表征人文关怀,以文字去表达精神境界,以文字去传承文明的符号。
 
大道理,很光彩,却难免剥离了现实和没有区分人群,便显的华而不实。其实粗浅道理更映证大智慧,对于以文字为生的人,那它确实就是一种工具和谋生手段了。所以如果把读书做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那便是追求了,是人生初生计外额外的追求,它不以文字为工具去获得物的满足。文字这时是可以被生吞活剥后,日啖之,月品之,啜其精化便得精神的富足,而工具化的文字不行,它不要讲究精,不要追求神,它需要你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去编排。
 
这样看来,文字之于我,还未成为一种工具,或者说心理上还仅仅接纳这种概念,到底还是修为不够,功力尚浅,被动的改造了一些曾经厮守的观念,这个过程急促而残酷!但却完成了对事物多面性认识的积累,因为最初渴望的也许就是最肤浅的。
 
价值的东西,不会仅仅局限在它人为的追求极致美化的东西,更多的应该是完成人类自身精神系统普遍构建的任务,这样看来,文字就是工具了,它的可保留、可传播、可修整、可完善的功能表现了它工具性的韧性和活力。
 
文字,它真的是工具了,文字,它也是谋生的手段了,至少我是这么理解了。
 
PS:1.文中“文字”很狭义,专指以文为生计的,就是靠文字吃饭,生存的文字。
2.写完此文,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人甘愿放弃传统传媒的发展机遇而去其他待遇好的单位去玩转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