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趋势与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内外环境变化的特定背景下,未来的5年即“十二五”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并且,“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会对今后10年、20年、30年我国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发展方式转型的主体有三个:一是政府,即“政府转型”;二是企业,即“企业转型”;三是社会,即“社会转型”。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只有三大转型到位,我国发展方式转型才能说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企业已成为市场主体。在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趋势下,企业转型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与企业消费导向的转型

这里,我们需要讨论几个基本性问题:

第一,消费主导应不应当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础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消费率长期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看,长期以来消费增长明显滞后于投资增长;第二,与历史上比,现在的消费率是改革开放30年较低的一个阶段;第三,同国际上比,与发展水平相同的“金砖四国”比,我国的消费率至少有10%左右的差距。总体上说,消费相对滞后是一个基本事实。

第二,未来5年左右我国能不能形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趋势?我的看法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人均GDP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释放的水平会更高。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有利于加快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

第三,要不要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企业转型。消费结构变化决定企业发展的空间。随着我国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居民消费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由物质追求到人的自身发展追求的升级。扩大公共产品消费需求已成为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此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成为中长期趋势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就是说,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全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战略性变化。

消费主导时代,企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消费需求上升使市场逐步扩大,为企业发展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升级,为企业发展提出如何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企业转型。实行消费导向的企业转型,既需要企业要立足于开拓国内市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需要企业着眼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快实现从外需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型。在积极开拓稳定国际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发展国内市场。并且,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从一般加工制造企业向自主创新企业的转变。由此,走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二、城镇化主导的发展趋势与企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载体和巨大潜力。城镇化也将对企业结构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城镇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型到底会有哪些影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说了很多年,有一些进展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一是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城镇化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调整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主要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相对滞后。这必然引起结构不合理,尤其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现实。

第二,未来5年左右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城镇化主导的格局?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也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一是“十二五”是我国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的5年,3年左右把中小城市的户籍基本放开,大概5年左右能解决大中城市的户籍问题,这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这个突破提高我国城镇化贡献率至少有10%左右的空间;二是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东、中、西部看,“十二五”城市群、城镇化、城市圈都将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形成城镇化主导的趋势取决于相关改革的突破,比如城乡两元结构能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体制能不能做一些重要的调整等。

第三,如何从加工制造为重点的企业群体向服务型为重点的企业群体的转型升级?城镇化时代,既为企业拓宽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企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企业结构调整提出挑战。要抓住城镇化时代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推动企业的结构性转型:一是向服务业的转型。城镇化将直接拉动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比重,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与此相适应,相当一批加工制造企业应创造条件向服务型企业转型;二是明显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当前,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大而不强,既同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相关,又同生产型服务业比例太低相联系。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跨国公司主要业务由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和转移。据统计,美国服务型制造企业占所有制造企业的58%,而我国只有2.2%。为此,我国企业应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加快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与社会责任企业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问题,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呢?就是公共需求突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影响。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乡服务基本化对于我国公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第二,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经济水平承受力的问题,更有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还没有统一起来,我国要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强调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制度的安排问题。

第三,如何建立社会责任企业?现代社会,企业既是生产经营的实体,又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之一。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随着公共投资领域的拓宽,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与此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社会责任企业成为时代要求。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低碳企业建设

这里,有两个基本性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第一,如何理解低碳经济时代的革命性变革?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我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方式的选择可能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我认为,低碳经济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将是一个技术革命;其次,也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将带动社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以及制度性的革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如何实现中高碳企业向低碳企业的转变?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对企业来说,既有广阔的投资发展空间,并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传统的中高碳企业模式难以为继。为此,需要加快低碳模式创新,从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各环节入手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积极开发和运用绿色技术,致力于打造绿色产品生产链,将节能减排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确定的目标和采取的政策,企业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加强绿色建设。由此,打造低碳企业,形成低碳企业的发展模式。

 

五、政府转型的发展趋势与市场主导型企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经济转型大国,政府转型与企业转型直接相关。这里,需要讨论两个基本性问题。

第一,如何充分估计政府转型对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影响?我国发展方式中的很多矛盾与问题集中在政府转型上。就是说,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和关键是政府转型。政府转型的核心是要不要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使政府真正成为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政府把经济型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制度性公共服务这些事情做好了,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有一个重要基础和保证。发展方式转型挑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当然这里涉及到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干部选拔机制和发展理念等结构性的矛盾问题、资源环境的问题、就业的问题、收入的问题,当然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在传统的增长模式下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政府转型将撬动一场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

第二,如何估计政府转型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说,政府转型可以给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机遇、更好的环境。例如:一是政府转型留下的市场空间,能使企业受益;二是政府重视环境建设,能使企业交易成本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转型能引导企业真正树立市场导向的理念,使之成为市场主导型企业,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发展。

 


"+userLink+""; $('miniAd').show(); } }, onFailure: function(){} }}); } showMini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