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必然未来融合 未来的人类文明必然是更加符合天道人性而方可持续


儒释道三家必然未来融合

未来的人类文明必然是更加符合天道人性而方可持续

   在中国,自古相传儒家、释家、道家三家是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流,但实际上,中国应该是具有四种文化,这个第四种实际上应该不归属以上三者之内,而是凌驾或包含、涵盖以上三者在其中的,如果非要给这个凌驾或包含、涵盖以上儒、释、道三者的文化起一个名字,我感觉叫:天道家,那么比较合适,其是三种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里面的朦胧态或者叫三教归一处。

   一、2000年儒教,四圣成就辉煌(约500年诞生一圣总结儒教发展):对于儒家或曰儒教,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彻底确立儒家思想的相对完整体系,成为命名并定义儒家思想的开教“圣人”;

      儒教开教以来,以孔子、孟子为二圣先师,在2000多年的发展中,出现宋代朱熹、明代王阳明等两个圣人,其余包括三国诸葛亮、清代曾国藩等近乎圣人而不能称谓圣人。

      注:儒教虽然尊伏羲、黄帝、周文王、周公等为圣人,但是实际上这些人并非是儒教人物,不过是儒教或儒家强拉这些人进入自己的圣人阵营。因为实际上伏羲、黄帝、周文王、周公等,特别是伏羲、黄帝、周文王可能思想比儒家思想更加广博,他们自身如果存在于人间也不能完全认可儒家的思想,因为儒教思想不足以涵盖他们的光辉。

   二、而道家或曰道教,其创始人或开教圣人则是张道陵,则鲜有人深入了解之。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来自中国占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或者说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中对鬼神的祭祀。

     注:道教虽然尊黄帝、老子等为本教圣人(当然,道教崇尚真人、至人等,不可能曰以圣人称呼),但是实际上,黄帝、老子思想实际上是超越道教或道家范畴的。

    兹介绍道教开教圣人张道陵如下:

    张道陵(简称:张陵)出生于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

    张陵刚移居青城山天师洞的一个黄昏,与青城山一带分为八部鬼帅的巫教社团斗法。他在装扮上一是穿黄色道袍,佩剑,持印与戴符,之后被称为天师剑、天师印、天师符,成为天师道传教的最重要嫡传信物。青城山一带的巫教八部鬼帅、六大魔王斗法失败后,被禾师道改造与同化,如今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掷笔槽”、“洗心池”等,就是当时斗法之后的传说。不过天师五斗米道在巴蜀等传道的过程中,也有一段与巫教鬼道相互影响渗透的过程。特别是张陵主子张鲁据汉中政教合一30年。

   张陵在青城山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以巴蜀为中心的二十四治的传教活动和建立天师五斗米道的宗教社团组织。

   建治之后,张陵受西汉卜洲三岛传说的启发,构想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所谓的洞天福地遍布中国传说中的修道大小名山。并为天师道制定朝礼,祭祀的黄色道服,并亲自拟定法篆传授制度,道戒律条等。

   中国道教在东汉时太平道因“黄巾起义”失败受到严重打击转入传教的低潮,干家道和李家道都是家庭道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较小,只有张陵的天师五斗米道自创教以来道脉不断,影响及东南亚和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中国传统的宗教。

三、佛教:

    佛教创立以后,在印度广泛流行。西汉末年,西域有些小国也崇信佛教。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王派使臣伊存到长安。西汉的博士弟子秦景宪跟着伊存策浮屠经。从此以后,佛教就逐渐在中国缓慢传播开来了。在东汉,汉明帝自己梦见佛后派郎中蔡愔和博土弟子秦景等人,带了黄色的和白色的上等丝绸,到天竺国去取经求佛。佛教的大师们决定派遣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位大师,带着许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跟随蔡愔、秦景等人到中国来,从此佛教逐步在中国传播。

    中国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是真正在中国称得上将佛教扎根中国社会、民心的人则是佛教六世祖慧能。
     《六祖法宝坛经》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耐人寻味的佛偈,如同美妙绝伦的诗歌陶冶中国人的性情德操,引导国人进入淡泊宁静,超凡脱俗的胜境。由此激发国人学习禅道的情趣,以此追求人生的禅境,因为禅是人生的大智慧,是真善美的境界,是随喜清净的法宝。那么这里说的佛偈的作者就是六祖慧能禅师。

   毛泽东曾说过,广东出过两位伟人,一位是六祖慧能禅师,另一位就是孙中山。

    六祖禅师,俗姓卢,名慧能,广东新兴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圆寂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享年76岁,僧腊52年。祖于公元662年往湖北黄梅,拜谒五祖弘忍,并以“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虽不同,佛性有何差异?”深得五祖的欢喜,后果能大彻大悟,以开篇那句佛偈而得禅法成为禅宗六祖。六祖在曹溪说法37年,是禅宗南宗的开创者,其思想主旨是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理论对佛教的影响极大,由其高徒法海广集六祖语录撰成的《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出自中国佛教唯一的“经”,而流传于世,其得法弟子43人,后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禅宗五派法脉,“一花开五叶”远播世界各地。

   佛教六组慧能也是一位思想家,可以说其实将佛教教义与中华民族信仰基础融合而使佛教真正成为与儒教(或曰儒家)、道教齐名的中华国教之一的东方文化圣人。

四、天道家或三教归一处:

而除了佛教不信圣人而信释迦摩尼(如来)外,中国儒教、道教所共同推崇的其建教以前的古圣人实际上应该属于另外一个教派(如果非要称谓教派的话),那就是:天道教派,他们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一个教,尤其是伏羲、黄帝、老子等。

当然,圣人的涵盖性和分化是似乎随着文明发展而进入更细致化的轨道,如庄子思想虽然也是天道派,但是已经呈现消极避世的特点;周文王、周公等虽然也是天道派人物,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地位和职业性质,已经偏重于儒教但不能全说其是儒教圣人)。

   文化继续发展,分久而也必然要重新合起来,那么后世的王阳明虽然被儒教奉为圣人,但是我感觉他已经超越儒教的范畴而更应该归属于天道派。

   九九归一,信不虚也。在中国,未来儒、释、道三家必然未来融合;在全球,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主流教派与印度教、伊斯兰教、东正教、中国儒、释、道三教等也必然交互融合。而未来的人类文明,也必然是更加符合天道人性而方可持续。

   那最后世界能到达的统一点就是在于天道人性教的兴盛传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