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路在何方?


  温家宝总理在前期的“教改意见”里,表示了对国内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满。

  温总理认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以1977年恢复高考为标志,中国的的教育开始了新的里程碑,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这些年来以应式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已经明显不适应目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金融危机的产物,早在新世纪之初,大学生就业难就开始显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夕,国内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这固然与近年来大学扩招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然而,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学校的有效管理,还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普通民众在无法改变教育“大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优化自己的家庭教育“小环境”。

   留美学者薛涌先生的《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正是一部为普通家庭提供高级咨询的教科书。与其他专家学者相比,薛先生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他不仅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还是美国的常青藤学校耶鲁大学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尽得中美两大国精英教育的真传。

   所谓“常青藤”,指的是美国哈佛、耶鲁等最著名的八所大学,它们已经有100~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世界各国都习惯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常青藤要培养的是下一代人中的领袖。”

   薛涌自称”反智的书生”,但是先生的教育理念却恰恰符合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薛先生不像某些”海归派”那样,“言必称希腊”,而是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他的《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范本,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社会以及家庭教育读本。

   近期,中国的“富二代”现象开始凸现,甚至还出现了杭州富家子弟飙车,草菅人命这样的恶性事件。随水平的不断,中国社会的“富二代”现象将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困扰许多家庭。而薛涌先生的《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就是一部教育“富二代”的“真经”,此书以作者教育女儿的实例,为读者展示了中美“双料”精英的家教历程。

   虽然,国内的中小学一直在推行“减负”,试图改变以考试为全部生活内容的教育模式,但是成效甚微,其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无法兼容的。

   而近年来,中国各大高校推行的“成人、成才、成功”的“三成教育”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无法接轨。《一岁就上常青藤》的主旨是:要使孩子到时候具有这种“常青藤素质”,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用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对之进行教育。这样,即使你的孩子在现实中没有机会进常青藤,也会具有“常青藤素质”,进而在越来越要求创造力的未来世界中更有竞争力。

   当然,薛涌先生的育女模式,我们未必全盘照搬,毕竟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环境差异很大,文化背景也大不相同。学习任何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都要结合本国、本地区、本家庭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环境,否则会事倍功半。

  《一岁就上常青藤》是家庭教育的范本、但决不是万能的教育《圣经》,怀疑与批判精神才是薛涌先生的思想精髓。

   最后以美国波士顿地区的车窗语录作为结束语:“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