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成为2010年的热门事件,虽然同在深圳的华为也曾经出现过员工跳楼自杀的案件,但相比之下,富士康更为人所关注。大家关注的是连续的跳楼自杀,当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的人数,从个位增加到十位,而且数字一直不断地在增加的时候,同在都市里打拼的年轻人们,从新鲜到关注,从愤慨到麻木,从对富士康的责难到更深层次的反思。
富士康的那些草率地结束自己生命的年轻人,以及那些“过劳死”的貌似忙碌而成功的白领甚至金领们,那些无奈地奔波的企业家、金融家、学者以及艺术家,融入并在城市中打拼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把命运交给了具有巨大力量的势力,不知道会遭遇什么样的打击,也不知道会以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北京奥运之前的那个七月初,我曾经用五篇文章,系列地论述了城市化运动。
在外旅行的时候,往往会在列车驶过田间山洞的时候,总是会有清新而恬静的感觉;而在列车经过都市的时候,内心难以抑制地澎湃与激动。漫步在时尚的街区与繁华的购物中心,也往往有年轻好几岁的感觉。虽然如此,但坦率地说:
越来越不喜欢城市化这种趋势了。姑且称为“反城市化”。
而且随着高房价、交通拥堵、犯罪横行、物价飞涨、子女入托难、入学难、甚至校园与幼儿园里都频繁出现恐怖暴力事件,再加上都市里的那些先来着本能性的排外情绪流露等,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度反思: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真的吗?
关于反城市化,有一部经典的电影——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海上钢琴师》做了深刻反思。其中1900是个传奇人物,一对夫妇只有那艘船上的人知道他的存在,一辈子没有踏上陆地,虽然以他的钢琴造诣,足以让他成为世人瞩目的钢琴家,但他最终放弃了陆地,而回到了船上,因为他感觉密密麻麻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他迷茫。
当时的场景是,受到爱情的冲动与好友的鼓励,在某年的春天他最终决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陆地。那天所有的船员都和他挥手告别,他穿着好友Max送给他的大衣,缓慢的走下船梯,但当他即将踏上土地时,他茫然地看着偌大的纽约市,凝视了一阵,他突然拿起礼帽抛向远方,然后回头返回了船上。
事后他对Max说,我再也不下船了。自此,他与世界失之交臂。
所以即使那艘船已经退休并即将被炸毁,他都拒绝了好友Max的劝告,跟那艘被炸毁的船一同从这个世界消失。一辈子恐惧陆地与城市的1900最终消亡了,都市里的越来越多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无奈地选择,不知道会以哪种方式死亡。
城市化让每个人都漂了起来,都很迫切地把自己裸露在大庭广众之下,都追逐聚光灯。
城市化让更多的人,从乡村跑到城市,就想得到更多的机会,让自己赚取更多的金钱而不是帮助别人赚到更多的钱,得到更多的人的提携与帮助,而不是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自己也有能力帮助的人。
城市化拉近了彼此的物理距离,却也让人的心理距离无限延伸。城市化有各种交通工具供人选择,但却时刻遭受交通堵塞的困扰。
在城市化运动之下,没有人可以有绝对的隐私。即使你做一个隐于山野的小隐,都难以避免不会被人肉搜索到你的最隐私的信息。更不要说每天暴露在都市的光天化日之下了。
在城市中生活,甚至很多时候在家里是看不到太阳的。不要说惬意的早餐,更不要说慵懒地自然醒,更不能在自己家门口晒太阳。
在农村的狗都显得比都市里的悠闲,在农村的空气更让人呼吸起来近乎贪婪。
城市真的让生活更美好吗?
为什么会有自杀?为什么会有办公室与公共场合的性骚扰?为什么会有TA时代让人迷失了自己本来的性别。因为城市是强化了的社会。
社会是需要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或者改变得面目全非才能生存的。
上海世博会,穿睡衣上街被明令禁止,因为有碍观瞻,而且有损文明现象。
城市所呈现出的都是那些阳光的,让人赏心悦目的东西,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东西,不是在更衣间里真实的东西。
因为更衣间里的东西固然真实,但却让相关人员有难以启齿的东西。
城市化运动中,是谁在狂欢?
是资本者的狂欢,是企业家的狂欢,是政客们的狂欢,是传媒的狂欢,更是那些空虚,并追逐别人的价值观,由于崇拜别人而失去自我的人的狂欢。
以王志刚工作室战略策划实录为主要内容的《重整河山》上提到:
农业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取水方便临水而居,所以形成以水井为中心的村镇社区,后来管道供水替代了水井,人们不必住在水边,也一样能方便取水,于是聚居地规模开始扩大,人口开始增加,人们之间出现更多的协作,为更多的人提供便利。存着也扩展为小镇、小城。
工业时代带来了煤气网络和电力网络,城市开始变得灯火辉煌,人们打破了白天工作的限制。热水管道、煤气管道等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扩展了活动的领域,在寒冷的地方也可以生活得很舒适。汽车时代以及交通网路的发展进一步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但人们可以更自有移动的同时,城市中心也迫于交通,环境等压力而难以为继,于是城市逐渐向郊区发展,开发卫星城,卫星城发展到一定程度连绵成为大城市群、城市带。
信息网络从本质上讲是这样的一些网络中的一种,它使人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更小。信息技术使得像个万里的人交流起来如同在眼前,时间上的异步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必同时在场。由于更多的事情可以通过网络来处理,人们可以更自有地选择工作的时间和居住的场所。
回到电影《海上钢琴师》。
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1900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他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有人在对这部影片的评论中说: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幺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这不正是对城市化运动的声讨吗?这不正是反城市化者们的心声吗?
影片用1900的台词进一步深入呐喊: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 ”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
“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后扔给我一架有百万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的没有尽头的琴键,那是事实,max,它们没有尽头。那键盘是无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 ……
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越来越频繁,每件事情都在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当然,城市化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喝彩的地方,比如方便、刺激消费、生命的意义等等,但依然不能阻止我们对城市化与反城市化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