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中小银行再现倒闭潮
综合传媒分析,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银行倒闭总数多达140家,远高于2008年的26家。特别是美国最大商业银行CIT Group Inc.(简称“CIT”),可能最早于当地时间2009年11月1日在纽约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五大破产案,仅次于雷曼兄弟、华盛顿互助银行、世界通讯及通用汽车。目前,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问题银行”清单上,仍有约500家银行。历史经验显示,上了这一清单的银行约有13%最终会倒闭。
从宏观角度分析,美国中小银行倒闭风潮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结果,也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产物。中小银行倒闭潮的出现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必然产物,也是危机效应逐渐减退过程中难以祛除的疼痛。类似的情况在1984年至1991年经济衰退时也出现过,当时几年间倒闭了1300多家中小银行,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银行倒闭潮。
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倒闭风潮的原因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于银行自身,银行之所以倒闭,基本上是因为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投资不当,特别是在房地产泡沫吹大时发放大量不良商业地产贷款。美国房地产咨询机构远见分析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美国8100多家银行当中,有大约2200家银行的业务都曾经超过监管机构规定的警戒线。另一方面在于监管不力,佛罗里达州的奥卡拉国民银行就是一例。美国财政部下属的货币监理署负责银行监管的官员曾发现这家银行贷款标准过松,并且过度集中于建筑贷款。
2010年5月27日,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宣布,该机构接管了来自佛罗里达、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五家地区性银行,至此,2010年全美银行倒闭数量已上升到了78家。FDIC主席谢拉·贝尔早在今年4月就曾对中小银行倒闭潮的发生进行过预言:“美国银行业的破产高峰将在今年(2010年)出现,预计破产银行总数将高于去年的140家”。与去年相比,今年倒闭的几乎全部都是被称为“美国金融业发达之根本”的中小银行。
为什么2010年美国中小银行再现倒闭潮?美国中小银行接连倒闭的症结,在于其商业房地产贷款业务,有专家分析,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在玩砸了高难度次贷产品、顺手搞垮了美国房地产业,并在得到了政府救助后成功“逃单”;而美国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却不得不独自面对高企的商业地产贷款违约率。FDIC发布的数据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截至2009年底,加入FDIC存款保障制度的机构总贷款规模为7.29万亿美元,而房地产业贷款规模就达4.46万亿美元,其中商业房地产贷款约为1.09万亿美元。
有关报道指出,大型金融机构更多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在出借贷款的同时获得借贷方的抵押物,并能够在债务人无力偿债时出卖抵押物获得经济补偿;而中小银行则从事风险更高的无抵押贷款业务,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时间超出预料的情况下,中小银行面对倒闭厄运却无力自救也是一种必然。不过,在FDIC的“问题银行”名单中“榜上有名”的银行数量从第一季度的702家上升至目前的775家,这意味着,美国银行倒闭浪潮似乎仍未达到最高峰。
中小银行接连倒闭引发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惜贷”和美国民众及企业界对经济复苏的信心缺失,这会对美国联邦政府激发消费及投资需求、拉低失业率乃至寻求实施加息策略合理时机的努力造成极大干扰,并影响美国实体经济的复苏力度和均衡度。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将至 “侵蚀”金融体系,这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金融机构是一个借鉴和警示。
蔡律 2010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