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粽子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食物?■ 洪烛

中国人是最擅长以吃来表达纪念的。所以许多节日都与特定的食物结下不解之缘。譬如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元,端午节吃粽子,甚至最个人化的节日,过生日,也要吃一碗长寿面。中国人是最有口福的民族,中国的烹调举世闻名,也只有中国人才敢于将饮食上升到文化的境界并以本民族得天独厚的饮食文化为骄傲。随便举个例子:一只小巧的粽子,也能包容丰厚的文化积淀,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粽子是端午节惟一的供品。而端午节是专门用来纪念一位大诗人的。据说屈原在汩罗江自沉之后,沿岸的民众就用苇叶(或菖蒲?)包裹糯米投入江水喂养游鱼,以防它们出于饥饿啄食诗人的遗体。这是一种令人落泪的祭奠。这种风俗扩散到全国各地,并且延续了近两千年。两千多岁的大诗人,活在水的宫殿里,和整个民族的血脉中。台湾的余光中说过:“我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

 

一九九五年我专程去拜访屈原的故乡,写下一段札记:“秭归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小码头,由此展开联想,我们会承认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座小码头。正如佛罗伦萨产生了但丁,这座玲珑剔透的小山城也向全世界贡献了一位重量级的大诗人,仅仅这一点,秭归也该在注目礼下戴上金镂玉琢的神圣桂冠。然而秭归没有,秭归平平淡淡地傍水而居,顶多每年端午节沿袭裹粽子和划龙舟的古老习俗时,会比其它地域狂热那么一点。端午,秭归自己在给自己过节。而全中国,都在给一个秭归出生的人过节。秭归确实是有福的。”  

 

粽子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有福的食物。它是一个诗人的节日之主角,寄托着国民世世代代对一位大诗人的怀念,你能说它没有文化味吗?典故的滋味,是苇叶的清香、糯米的甘美所掩饰不住的。想像着我们的祖辈,在油灯下曾神情肃穆地亲手包裹这特殊的贡品,以同样的动作传达同样的心情。我几乎怀疑今天自己面前陈列的一只粽子,也遗留有他们的指纹。哦,古老的粽子,在岁月的河流里浮沉,面对它我们是永远的儿童。  

 

现在再不用我们去亲手包粽子了,每逢端午节,商店里有厂家生产的粽子出售,估计目前尚是手工制作,但我担心某一天,粽子也会出现在机器的流水线上。工业社会,一切都简化了,包括人类的纪念。人也变得懒了。我们渐渐遗忘掉包粽子的方法。不信你去问问处于学龄的少年,他们会叠纸飞机、玩电脑游戏,但肯定不知道怎样包一只有棱有角的粽子。  

 

我们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端午节前几天,就买来了新鲜的苇叶,漂洗在大水盆里,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盆边热热闹闹地包粽子,这幅景象本身就充满节日的气氛。把挺括的苇叶卷成尖筒,填塞进淘洗过的雪白的糯米,然后再包成元宝状,用细麻绳捆扎,一只沉甸甸的粽子就诞生在掌心。在水锅里煮一串,满屋都洋溢着苇叶那无法言喻的清香。可以说吃粽子真正的乐趣,有一半已提前兑现在包粽子的过程中。那是一个清贫的时代,苇叶用过一次,还舍不得丢弃,继续放回水盆里漂洗,以便包下一轮,直至破布般颜色发黄、不再有任何植物的香气。煮一锅粽子,只有少数几只里面掺有赤豆、红枣或火腿,于是挑捡起来便带有抽签的性质,增添了几分检测运气的失落或惊喜。吃粽子一把小剪刀是必不可少的,专门用来剪断捆扎粽子的绳结。多少年后我才诗化地联想到,这不失为心灵的节日的剪彩。也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那时候的富有,那份单纯的快乐、简易的幸福感是不可复得了。  

 

今天参加一个宴会,奉送的小吃中包括一只粽子,搁在白瓷盘里,煞是好看。我解开吃下后忽然发现了什么,顿时有点倒胃口:这棕子居然是用白色细塑料绳捆扎的(是我们日常捆书或箱包常用的)。我的味觉里顿时充满了塑料的味道、工业社会的气息。你能说这根细塑料绳不是大煞风景吗?后来留心观察,发觉商店里出售的粽子也都是这样。对塑料绳捆扎的粽子,我拒绝食用。也许我是过于敏感了(并不见得真有一股怪味,这只是某种心理作用),或过于挑剔了(现在到哪里去找那种土里土气的油麻线呢),但我不愿败坏对粽子的印象那简直堪称平民塑造的经典。或者说得更夸张点,纵然时代变迁,我力图维护粽子的传统与尊严。这是一个不容原谅的败笔:被滥用的塑料绳与乡野气十足的苇叶是不谐调的,正如在电脑上写诗,我也同样地感到别扭。    

 

屈原的姐姐■ 洪烛

 

                   姐姐,今夜我不想人类

                   我只想你

                             ——海子

屈原的姐姐是我的姐姐,她养育着弟弟

其实是在养育一具未来的尸体

她甚至还要额外喂养

那些围绕溺水者转圈的游鱼

所谓的粽子,是姐姐节省下的口粮

 

做诗人的姐姐多么累呀

简直比做诗人的妻子,还要痛苦

因为妻子是可以选择的。做诗人的姐姐

等于做半个母亲,再加上半个妻子

 

她不关心政治,却间接地成了牺牲品

她不懂历史,照样进入历史之中

她不会写诗,但她与诗人

天然有一层血缘关系,比国王更重要

 

国王使屈原伤心了,而屈原

使他的姐姐伤心了。我从屈原身上

找到惟一一个不够完美的地方

姐姐在思念着一具尸体,而尸体

在远方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我无法预见自己的未来

 

屈原比我幸福。他有姐姐

我的姐姐,在哪里呢?

 

端午节,一个孤独的诗人在吃粽子

他想像着:这是他面容模糊、失散多年的

姐姐,给做的

所以,他必须好好活着

 

溺水者

 

他找到了另一个家,在倒影里

他找到了最软的床:淤泥

从来不晒床单。他还找到了贝壳做枕头

他睁不开眼睛。这正适合黑暗

 

他找到了早年坐过的沉船:河流狂奔时

弄丢的鞋子,缆绳如同松开的鞋带

他找到了换鞋后必须走的新路,额外还找到

一张泡得走了样的地图

 

他找到了亲戚们烧的纸钱

存起来,实在需要的时候才花

他不想欠太多的人情。虽然一伸手就能

摸到从天空垂下来的钓钩

 

他找到了姐姐包的粽子。不知用什么办法

才能解开系在上面的死结

好在他还不饿,闻一闻就够了

但依然挺忧郁:干嘛不系个活结呢?

 

别人都说他被淹死了

他对此不屑一顾。他惟一没找到

却仍在执着地寻找的,是一副鱼的腮

在此之前,他不得不屏住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