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戴齐飞之CZ3108北京飞广州 北京一夜


与老戴齐飞之CZ3108北京飞广州
原定9点15起飞,晚点25分钟

    昨晚在北京看了场话剧,这也是我过去十年里几乎每月都会往返北京的我看过的第一场话剧。一切都是那么美妙,让我哪怕感觉像梦幻一般。所有的演员都很全情投入,笑料此起彼伏但没有观众示之以轻率玩笑,所有的台词都很以扣当下却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做作。虽然,有些时髦语句思维跳跃太快,让人到中年的我有些跟不上。有些地方明显能看出是演员的即兴发挥,这比再精美制作的欧美大片更让我喜欢。没想到啊,北京原来真的还是有这么多精彩的地方,精彩的生活,难怪很多北漂族呆在这里寻梦,而我却总是宅在酒店里无聊地电视MSN。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每次来北京都有这样的夜晚。谢谢所有的人(需要点名么,需要么,不需要么,需要么,不需要么,我很纠结呢)
    有梦是个好现象,昨晚睡得很好,今早又起得很早,夜里还醒来几次。真的很奇怪,在北京,在上海,包括在老家,我的睡眠都似乎挺好,早上六七点钟准能醒,而且起床也很轻松。但是在广州,虽然也是一倒在床就能睡着,但是醒来却总是在八九点之后而且还是很困沌,是我厌倦了这个城市么,还是这个城市的气场离我远去。当然我知道,离开或者放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困难和压力或大过于我之前很多的决定,但是阵痛是必须的,所有的努力都朝这个方向作准备吧,希望我的家人朋友们能够理解。人生苦短,不能未雨绸缪五年后的事情,但是提前作些准备是应当的,何况我还能有几个五年呢。
     今天在机场我们报社上刊发了有关黄光裕的内幕整版调查,看起来很有吸引阅读的内容,题材也足够重大。相信此刻采前会的同僚们一定会赞赏有加评之以好稿。就我看来,这样的文章比之许多南方报评上的好稿是要好许多,但是这些多半并不是记者真正追逐的好新闻好稿,也相信本文作者一定能理解我说的意思。简单说,这篇稿只是利用了题材,名人加内幕的消息,实际上记者采访的内容并不多,所谓黄光裕律师披露的点滴信息,都被认定为无限接近于现实或者核心消息源。但这所谓的独家更像是编辑刻意加上炫耀的装饰。自打有了网络,我已经罕见有所谓的独家新闻了,冠之以独家,多半省去了前面的一系列的定语,比如具体到某个时段某个领域的独家。而此律师今天跟你说,你是独家,明天跟他说,他也是独家。结果所有的人都是独家了。按下这个细节不谈。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基本都是律师或者法院通讯员那边提供的信息编撰而成。既没有对黄光裕及其相关家属,律师,案件有感性的认识,也没有实际的深入的细节考证。文中多数冠以“记者调查证实”啥的,更应当是检察院方提供的信息证实。对不起啊赵扬老兄,我太苛刻刻薄了,就事论事,绝无挑衅冒范之意。
    发此感想,主要还联想到本报几年前根据法院方面信息整合的类似这篇的顾雏军案。全文也是根据卷宗编撰而成,全部冠之以“记者调查证实”,实在让稍微了解点顾雏军,又稍知道些故事的我等读者看得有些郁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并非全是法院资料所能盖棺定论的。将律师或者法院的案卷当作新闻素材可以,但是直接当作采访事实所得,就有点欠缺了,至少也该直接地引述新闻来源由头。以前我们经常讲新闻来源,现在我们常常把某一方的信息,直接冠之以“记者获悉,记者了解到,业内人士证实”诸如此类的了。而这个严重缺乏严谨却又充斥无聊的娱乐信息社会里,直接导致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直线下降,甚至成为笑话。相信我们的社长总编辑都明白,我们有不少文章是官稿,通稿,无聊的稿,但我们的老板已经是全国最努力地接近距离坚持不说假话的媒体领袖了。记得刚到南方周末的时候,前主编钱钢,江艺平老师建议我的水门事件,其中印象最深的,记者缺的不是新闻线索,新闻猛料,而是不断地证实,再证实,再证实。哪怕是真实的信息,一定得找到充分的证实源。
    我也一样。初出道的新闻理想新闻激情,渐次被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渐次被消磨。疏于细致深入的一线采访,宽之不够严谨的主观判断,自省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