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往往是城市客流量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仅北京,每天就有400多万人在此流动。有人这样形容高峰时的地铁:你会看到成百上千的人像追罪犯一样赶地铁;你会发现,身体和身体是完全的亲密接触,男女老幼跟你肩并肩,腿挨腿,你甚至要呼吸着别人的呼吸……
1969年10月1日,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在北京建成通车。此后的30多年来,地铁迅速成为不少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于拥挤衍生出的诸多不便和健康问题显而易见,就不再赘述。尽管如此,政府仍然在花大力气宣传引导市民出门乘坐公共交通。乘坐公共交通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如何改善目前的拥挤现象,一直以来难以有所突破。
一项有关北京“地铁车票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加价”提案的报道,9日引发社会各方争议,被称为低票价的“北京模式”是否面临变革?是否可借鉴海外知名大都市地铁运营的经验也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既要让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又要让交通体系发展合乎市场规律,北京地铁票价的制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找到适合的运营模式。
本来地铁高峰期人流就大,特别是自从2007年10月7日,北京地铁五号线开通,地铁票价正式实行“一票制”,票价统一由3元改为2元以后,客流量更是超级大。
一面低票价引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一面又要缓解高峰压力,地铁面临调整是必然的。今年年初,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杰提出,目前地铁上下班高峰期间,站内及车厢内人满为患,过度拥挤,环境很差,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陈杰建议每个工作日的上下班高峰时段,即6点30分-8点30分和16点30分-19点,对购买车票的人群(不含持交通卡人群)提高车票价格,如每张票价5元至6元,以便通过价格手段引导旅游购物等人群避开上下班高峰时段出行,缓解地铁拥挤。
按理说这项政策对大部分乘坐地铁的白领们来说没有太多影响,因为持卡人不受影响。但是也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的确会有一些不上班的“闲杂人等”会在高峰时段出门,给交通造成很大的不便,但是对北京上班的人一般都有公交卡,而没有公交卡的要么是不经常坐车的北京市民,要么是经常开私家车的却又赶上了限行。他们一般不买公交卡,这样他们就会有意见。而外地人初来乍到,也不一定知道这项政策,一样会花五六元买票,而且还可能让他们有受歧视的感觉。如果能有更好的办法疏导就好了。
另外票价提高两三倍,确实很需要勇气。这分明有歧视外地人之嫌,这与作为国际大都市,一直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闻名的北京严重不符。有人说,即使有关部门要算经济账,也应该将账本置于阳光之下。票价提至五六元的依据在哪里?目前的地铁运营财况如何?在这些情况都不明晰的情况下,贸然提高市民的地铁出行成本,即使经过听证会等形式程序,恐怕也难获民意支持。
推荐阅读 |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