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三”诚可贵 “保八”价更高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5月份CPI同比上涨3.1%。按照中国经济的“潜规则”,GDP增长幅度不应当低于8%,而CPI的上升幅度则不应当高于3%。现在看来,中国经济在“保八”方面基本上是固若金汤。即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依然达到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当然,为了实现“保八”目标,国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其中包括实施预算规模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再加上地方配套投资,规模更是可观。相比之下,“保三”虽然也是宏观经济的一道“警戒线”,但这道“警戒线”却屡屡被突破。2008年4月份,国内CPI同比上涨8.5%,其中,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水平更是上涨22.1%,以至于当时中央提出要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若非遇到国际金融危机,抑制物价上涨这个“首要任务”还未必能够完成得好。由此看来,坏事变好事这个道理或许也能够讲得通。遗憾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保三”这道防线却轻易失守。各中原因,却也无法仅靠片言只语解释清楚。

  CPI同比上涨3%只不过是通货膨胀的“警戒线”,而“警戒线”并非不可触及的“高压线”。CPI偶尔有可能触及一下3%,但决不能长时间停留在3%附近,更不能置3%的“警戒线”而不理,放任CPI扶摇直上。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有关部门至少要对保持经济增长或抑制通货膨胀有一个明确态度,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虽然CPI同比上涨3.1%未必表明通货膨胀已至,但面对着当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有必要在继续强调“保增长”同时,充分意识到愈加临近的通货膨胀苗头。当然,仅仅是苗头而已。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CPI只不过是一个专业术语,而实际上,CPI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关系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只不过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罢了。不过,从结构上看,刚刚公布的5月份CPI指标中有两点特别值得留意。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6.1%,上涨幅度几乎为整个CPI上涨幅度的两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如此之大,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反常的是,相对于城市的CPI上涨2.9%,农村的CPI却上涨了3.3%。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而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幅度却又长时间滞后于城市居民,农民对于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自然会更加敏感。

  还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1%,涨幅要比CPI高出4个百分点。如此高的PPI,最终要与CPI大致渐进。当然,PPI涨幅完全传导到CPI是比较令人恐怖的,但现在看来可能性不大。随着一系列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CPI对PPI涨幅的承接能力也相应下降,最多只能会承接一部分PPI的涨幅。至于PPI的其余涨幅,还有两个出路,一个是相关企业自行消化掉一部分涨幅,但代价是这些企业的利润下降,着点从一部分上市公司业绩上已有所体现;另一个是上游产业“回收”一部分涨幅,这方面也有迹象,如近一个时期,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铁矿石现货价格、精铜期货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松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然,即使PPI涨幅只向CPI传导一部分,也不能够掉以轻心,因为这部分传导明显具有“刚性”的一面。

  不难看出,虽然CPI的上涨幅度刚刚突破3% 这道“警戒线”,但足以引起我们对“保三”的重视。

  虽然CPI的上涨幅度突破3%的“警戒线”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戒,但也不必因此而惊慌失措。应当看到,4月份CPI上涨2.8%,相比之下,5月比4月份仅多上涨了0.3%个百分点。可是,从环比上看,5月份CPI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1%;城市下降0.1%,农村则持平。应当看到,即使某些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一些,也并不表明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0.3%的上涨幅度只能够说是微乎其微,只是因为跨越了3%的敏感界限,性质上改变了,但并不能说明后期通胀压力就迫在眉睫了。

  事实上,如果CPI在突破3%的“警戒线”后扶摇直上,在经济增长热度比较高的情况下,适当牺牲一点GDP增长速度倒也无妨。不过,现在的情况是,CPI在3%附近“蠕动”,如果采用强势手腕去压制CPI,很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事实上,今年以来的食品价格上涨跟前几个月西南大旱与年初北方长时间冰冷气候关系密切,而这种天灾对农产品价格来说只能造成一种非序贯性扰动,不会因此而形成趋势。至于游资对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炒作,已经引起国家的警觉,有关部门也正在出手稳定市场。事实上,从5月份CPI环比下降0.1%可以看出食品价格开始进入下降通道,随着气候回暖以及政府对游资的打击,某些消费品市场过热性的涨价将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来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得到遏制,后期CPI将会向下运行的动力也因此而增强。

  不过,从当前乃至整个后危机时代来看,在GDP上做到“保八”要比在CPI上做到“保三”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绝不能够因为CPI同比上涨幅度超过3%而分散对经济增长的注意力。理由很简单,以牺牲GDP的“保八”来实现CPI的“保三”得不偿失。

  客观上,物价保三此番未见成功,市场纷纷显示了对经济过热的担忧,人们对加息是否会逼近有所恐慌。的确,数据表明经济平稳回升态势仍在,但远没有到过热的程度,虽然CPI破三会给加息带来压力,但也只是压力而已。事实上,加息与否除了要看CPI的上涨幅度,还要看GDP的实际增长情况、资本市场活跃程度以及热钱是否会加快流入等多方面因素。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加息一定要慎重,要充分考虑到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压力,特别是要从“三驾马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压力。

  对于消费而言,现在的情况比较乐观。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5亿元,同比增长18.7%,比上年同月加快3.5个百分点,比4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不过,在国内分配制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随着家电下乡、汽车购置税下调、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刺激国内消费措施的逐步到期或刺激效果减弱,国内消费的高速成长动力能否持续下去也是值得考虑的。

  对于投资而言,以抑制房价为转折,前段时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扩张节奏在现阶段已经大为收敛。1 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比今年前4个月份回落了0.2个百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确实出现了回落,当月增速是16.5%,比上个月增速回落了1.3个百分点。

  对于出口而言,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贸进出口强劲增长。5月份,我国出口总值1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8.5%,贸易顺差达195.3亿美元,升至7个月内的最高点。不过,应当看到,希腊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欧盟经济,但由于5月份执行的是三四月份签署的外贸订单,我国外贸所受影响尚未淋漓尽致地显现。事实上,不久前结束的第107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为343亿美元,仅比去年秋交会增长12.6%,表明许多企业对贸易环境依然持谨慎态度。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进出口总额还会增长,但出口增长幅度将趋于温和。

  从“三驾马车”的运行情况看,都有一些可喜之处,但也都存在隐患。在这样“不牢固”的经济增长背景之下,切不可因为CPI同比上涨幅度突破了3%的“警戒线”而想入非非,一定要坚持将“保增长”置于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至于要不要加息,我主张再看一看,甚至看两看,看三看。除了经济增长“不牢固”之外,还有许多外生因素不容忽视。例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最近将要面临着农业银行即将上市的巨额融资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突然加息,无异于给本已脆弱的中国证券市场釜底抽薪,农业银行的上市融资计划也可能会遭遇“泡汤”的风险。又如,随着希腊债务危机逐渐扩散到这个欧盟国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放弃了从刺激经济政策中退出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何必争当世界经济中的“出头鸟”呢?

  目前来看,CPI虽然破三,但是上涨力度还达不到加息砝码,加之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的不活跃,近期对加息这件事的确要慎之又慎。总之,在是否加息问题上,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慢,三通过。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虽然可以容忍CPI同比上升幅度在3%的位置周围暂短徘徊,但一定是为了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才值得付出如此高的代价。如果仅仅为了勉强“保八”,容忍CPI同比上升幅度破三似乎有些代价昂贵了。现在,CPI的同比上升幅度的确超过了3%。依笔者之见,既然付出了如此昂贵的代价,GDP的增幅起码要超过10%才是。否则,倒不妨在“保三”上更多下些功夫。当然,“保八”应当是经济增长的底线,绝不能够掉下来。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保三”诚可贵,但“保八”价更高。

  从长远来看,培养新的消费点,比如开拓新兴市场,加快物联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流动,开发新能源汽车等,将是接下来需要紧盯的重要工作。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才能够彻底转变,在GDP增长幅度“保八”与CPI上升幅度“保三”之间才不会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