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民主”背后的困惑,诘问中国政治软实力


在当代的中国,一直以和谐社会,民主法制标榜和自居。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当然这只是当局的一厢所愿。而在近年来,中国各界精英的外流到西方国家定居。不能不说是给当局敲响的一个警钟。中国真的民主吗?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这个概念获得如此大的影响,可见它道出了某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就一个国家来说,一般“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体现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另外,“软实力”还被表述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中国本来就地大物博,人口多,随着这几十年的发展,“硬实力”可谓有了质的飞跃。可是,我们必须清楚,“硬实力”的提高非但没有提高“软实力”,反而削弱了“软实力”。
  在严重的贫富差距背后,是对精英的精神导向引导得不够。最终造成了先富起来的人,移民海外。当今国民整体素质低下,包容度不够,因为一件小事拳头相加,每天都有发生,这都说明中国的民主法制的缺失,软实力的有待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社会公平遭遇挑战,社会陷入了“越维越不稳”的境地,社会风险也随之进一步加大。不断发生的矿难,恶性拆迁事件,校园血案,毒奶粉,毒疫苗,泡沫化的楼市,难以根治的腐败……都在吞噬着社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公信力,社会各阶层难以达成一致共识,已经出现分裂态势。

中国社会流行的“公考热”与“投机热”,流露出的是中国人对权力和金钱的膜拜。当局一再宣传的主流价值,并未获得普遍认同,且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处在价值真空状态,新的价值体系并未建立起来,同时,传统的优秀价值正被遗弃。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始终以GDP为主轴,以至于当前众多地方政府仍然将其奉为圭臬,科学发展遭遇掣肘,面临考验。
   还有一个现象,在中国广大的农村,选一个村干部,而不是靠供品的民主选举,而一些候选人,带着现金到居民家里拜票。你只要选我,我就给一个选民100元甚至数百元不等的好处费。这不是骇人听闻,在我们老家农村,目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试问这样一个在民主幌子背后下,精英们的理想和抱负得不到施展,外流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不足,使得那些财富新贵与知识精英们不得不寻求稳定安全的环境。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的移民,对于整个中国社会乃至穷人都是损失。比如,企业家手中有资金,在国内投资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生物等各领域的精英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是不言而喻的。

当今的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当今的世界是民主和谐程度拷问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的时代,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才能掌握中国政治的主动权。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想留住精英人才,关键在于留住他们的心,根本在于共建一个公平、正义、诚信、法制的生存环境。只有“软实力”强大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试想,一个连本国精英都吸引不住的国度,何谈吸引海外精英,又遑论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呢?实质上,那些精英流失不仅是移民那么简单,而是人员的非正常流动,因为这仅是单向的输出。因此,中国要想留住精英人才,阻止中坚阶层的集体流失,必须改观孱弱的“软实力”,构建一个真实具有真正民主意识的国度,缔造一个成熟,包容,有向心力,凝聚力,吸引力的和谐社会,才能够吸引和留住社会的精英,也才能够不谓西方国家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