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知识产权是重要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从传统的依靠物质的投入、依靠牺牲环境的代价或者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投入,转换到依靠知识的投入、智力资源的投入上来,因此,知识产权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目前我国有一个明晰的政策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通过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使得全社会特别是创新者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而且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加上政府的政策引导,专利及自主品牌等自主知识产权就能够源源不断地产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产权的作用不断强化。面对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绿色技术、环境保护、生物技术、新材料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田力普表示,全球竞争的焦点就是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抢占知识创造的制高点,抢占知识产权的制高点,谁站在了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如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贸易的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专利竞争优势的严重压力和更多的技术壁垒。事实上,专利已经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随着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我国专利申请总量、以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都已进入国际前列。在谈到专利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时,田力普解释,我国依然不是专利强国,即便说是专利大国,也还要具体分析,因为从总量上来说,去年我国三种专利申请将近100万件,可以说数量很大,但是如果按人均占有的专利数量来排名,位置是很靠后的。专利增长的关键要看质量。在专利的质量方面,我国近些年来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很多高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领域,我国的创新者及企业开始大量申请专利,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还处在一个赶超的阶段。田力普提醒我国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要主动并善于利用专利数据库这样一个技术宝库来开展专利分析,避免做无用功,绕弯路。

  2009年,我国受理三种专利申请98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23万件,占总申请比重的23.5%,比1999年的11.6%翻了一番。同时,国内创新主体赶超先进水平的步伐正在加快,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已有较大提高,运用专利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以中国高铁技术为例指出,这是集成创新的一个代表。其不但在技术创新方面是全球领先的,在知识产权的应用方面也是全球领先的。在高铁技术上,我国通过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由这一领域的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其中,仅武广高铁就获得946件专利。田力普强调,学习借鉴很重要,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知识产权的创造,总是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任何技术都不是从零开始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之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4月15日发布的《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报告为例表示,该报告称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中国在未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至少需要60项关键技术,而其中的42项技术及专利权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可能需要花高价去购买国外的技术。虽然近5年来我国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增长了6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总量较少、企业申请少、向国外专利申请少、核心技术专利少的问题,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面对世界竞争的加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应该以更大的力量、更大的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尽快迎头赶上,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田力普表示,虽然任务艰巨,但我们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