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的生成机制和衍生套路——金融衍生品敲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丧钟
上述,我们一起研讨了金融衍生品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来源;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金融衍生品的生成机制与生产套路。
金融衍生品的生成机制
在上述我们已经讲到,资本过剩使尚未转化为资本的利润无法再进入到生产领域,成为了资本资源。于是,如何使这些一时无法转化为资本的利润转化资本,就成为摆在拥有这些过剩生产、过剩资本人们面前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想到了打着民主、人权、自由的旗号到国会中去游说,试图通过游说而达到发动某一战争的目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战争才能提高其军工产品的销售。但好景不长,当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打下来时,他们才发现国家为此赔了大把的钱。而对他们自己来说,世界原油、金属矿物价格的突飞猛进,其实也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为此,仅美国而言,每年要为原油、矿石的涨价要多支付1万亿美圆,而且还遭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士的抨击。怎么办?于是,有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便炮制出了一种叫做“机制设计”的理论来。而该理论的本质特征便是,通过“机制设计”来实现用“凯恩斯理论”无论如何实现不了的“价值倍增计划”。为此,他们在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就差给他们三位颁发诺贝尔和平奖了,因为这种所谓的“机制设计理论”可以消耗掉本来应当被用于战争的资本。而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被一些金融家们给炮制了出来。而并未从事房地产实业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的横空出世,就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两个金融衍生品。当然,之后还有许多类型的金融衍生品的问世。是否可以这样说,金融衍生品之所以会诞生于美国,与美国这个国家发达的资本经济社会制度和先进的不能再先进的生产力不无联系。
可以肯定,要想把金融产品“衍生”出来并非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机制”都是对“经济结构”的表达。什么意思?就是说任何一种经济机制都不是孤立的系统,必须得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生本质、内在和必然的联系,表现为它必须得符合经济学原理、必须得遵守经济社会规律。可惜的是,金融衍生家们却不管这些,他们只管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之后,能否获得巨额经济利益。换言之,只要他们能够获得经济利益,世界经济都垮掉了也不管。
金融衍生品的生产套路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呢?很显然,他们需要首先找到对这种产品有特别需求的人。比如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对巨额利润有特别需求的人。诚然,只有房利美和房地美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还有购买房利美和房地美产品的人。他们是谁呢?当然是对住房有十分迫切需求的穷人了。这是因为,只有住不上房、买不起房的人的需求最大,欲望也最大。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毫无疑问,毋庸置疑。可是,“设计”者们对购买这种产品的人的偿还能力就不管那么多了。
难道设计者们就不知道他们压根就是一些住不起房的人吗?他们当然比谁都知道,既然他们比谁都知道,又为什么非要把产品卖给这些本来就住不起房的人?因为他们比谁都更知道,他们才是一群最为弱势的群体,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小泥鳅翻不起大浪。也就是说,他们一旦还不上贷款,其房产就会被房利美和房地美收回。而到那时,事先交的“首付款”也就白搭上了。诚然,这只是他们自己打的“小九九”,没有考虑这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人行为,存在“蝼蚁之穴”的隐患。
终于,于2008年,在美国这个头号资本主义帝国,爆发了因金融衍生品的产生而导致的次贷经济危机,并引起具有全球性质的金融海啸。这场金融海啸不仅摧毁了美国的经济堤坝,也把欧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一并席卷,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消停下来的迹象。而最近发生在冰岛、迪拜、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无疑是由金融衍生品的生产而引发的另一类型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于是,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那就是金融衍生品的生产都有那些套路。
是啊,金融衍生品的生产都有那些套路?笔者以为,可以总结为如下之套路:(1)偷梁换柱法。该法就是为一个烂苹果包装一下,而后再把它卖掉——如房利美的债倦。(2)漫天过海法,又叫画饼充饥法。该法就是给购买人先画一张大饼,让你始终吃不到这张饼,直至把你饿死为止——中国的富翁就是这样被洗劫的。(3)李代桃僵法。该法就是为一个已经快要死的企业或经济体做一笔假帐,由他们先买了去,获得巨额利润后,在企业、经济体还没有死之前再让这快死了企业或经济体买回去——如高盛希腊入盟而所做的假帐。(4)落井下石法。该法是打着救世主的旗号,先行把款贷给你,但有致命的附加条件,知道你也还不了,最终再把你的财产变成他们的财产——就像放高利贷,却打着救你的幌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