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生活得不够淡泊


    不说当前社会了,只观察自己近十年的所见所闻,到处均充满物欲主义思想。所谓物欲症、拜金女等名词,已广为人知,也广为流行。

    大家都一心向往更高境界的物质生活,房子、车子、存款,多多益善,并为此而不懈奋斗。看看周边的人,你便知道,如何多些收入几乎是共同的话题,亦形成共同的心病。商人自不用说,官员、教授、艺术家、技术人员、律师也均被卷入其中。

    淡泊名利的人哪里去了?宁静致远的人还剩几个呢?

    记得八十年代末我读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还热爱诗歌,追求理想,讲究情谊。在不少人的眼里,钱并不是第一位的。

    但就是从那个时候,文化冲突开始了。开始的标志,应该是“官倒”加剧和“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现象突出。这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不平衡。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

    以后事情演变的愈来愈烈,几度差点出现全民皆商、全民皆股的局面。到现在,你还想再去找三两个淡泊名利、悠然于贫穷生活的人,难了。

    几千年来,有逐利的商人,有普通的百姓,有昂扬的斗士,有清高的知识分子,有淡泊的隐居者。而现在,有形的商人和无形的商人思想,已充斥了全部空间,社会大众的文化心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我想,这在我们民族史上,以后很可能被归结为又一次的、另一个意义上的“文化革命”。

    探究到根本原因,我的脑量有限,大致只能找出如下:

    一个是,本来人之初性本善,是追求精神第一的,不是出生后就为了喝好酒、吃好饭的。“不自由,毋宁死”,即谓之也。不然,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仁人志士,为了独立、民主、自由,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只有当精神第一不能追求的时候,人们才转而求其次,开始低头寻觅舒适的物质生活。

    二个是,当今世界就是物欲横流的。我们与国际接轨了。

    三个是,无论物欲还是淡泊,其实都是需要社会承认的。当社会不承认的时候,你就只好去物欲了,或者去淡泊了。这个“社会”,既可以是大社会,也可以是小社会,后者如村民、邻居、同窗、好友圈子等等。

    即,谁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承认。不被承认的淡泊,是无法淡泊的。

    我觉得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历史上象姜子牙孤独的去钓鱼、诸葛亮躲在郊区住茅房养兔子,曹雪芹在香山下写书,当时都是淡泊之人。但我猜想这都有一部分社会的承认做基础。如果人人皆反对之,轻蔑之,这些人也可能早就跑去奔仕途了。

    现在你不物欲,就没地方住,媳妇也找不着。你想淡泊于深山,异样的眼光会穿透深山,看得你寝食不安。你有八套房子,聚餐会上大家会羡慕你一百遍。

    能在二十年间形成这样的局面,确实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