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模具制造是制造业的根基,在IT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通讯产品种,80%以上的零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2009年中国模具市场销量已达960亿元左右,模具网CEO、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副秘书长罗百辉指出,“十二五”期间,模具产业具有广阔市场空间,中国模具业市场份额将达3000亿元,但受外资垄断挤压产业利润空间以及内资企业自身存在种种问题的困扰,产业投资风险不断上升。
一、外资模具巨头“分羹”中国市场
模具制造是一切制造之首,被誉为“工业之母”。“十五”期间,我国模具企业得到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20%。2005年中国模具行业模具销售额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加上20多亿美元的进口份额,中国模具市场容量已达800亿元左右。专家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模具市场份额将达1200亿元。
近年来,国际模具制造巨头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新一轮扩张正如火如荼。德国海拉吉林落户;日本丰田模具天津设厂;芬兰贝尔罗斯公司投资兴建的深圳模具制造厂不久前正式投产,该厂完全按照欧美标准建造,首期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主要为电信、保健、电子和汽车等行业提供高端模具产品,同时具备测试及验证能力。
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发达国家的模具企业向我国转移呈加速趋势。去年5月,日本排名第汽车模具制造商富士工业技术株式会社与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共同组建的三井富士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在山东烟台正式签约落户;美国科尔亚洲公司与我国东风汽车模具公司合资建立“武汉东模具标准件有限公司”,科尔亚洲公司占63%股份。去年7月,日本从事模具生产的ab公司首次与我国台湾地区个人电脑外围设备厂商赴上海建厂,电话模具产品。欧盟、韩国、新加坡的模具企业也密集组团来我国考察,寻求进驻区域和合作伙伴。
日前在浙江黄岩举办的中国模具基地产业升级论坛上,有关专家提醒,洋模具巨头加速进军中国市场的新一轮战役已经发动,本土模具工业因“先天不足”而危机凸显。在与洋模具的“近身竞争”中,本土模具工业亟须加快技术品牌升级。
目前,我国模具企业大多集中在中低档领域,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偏低。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制造业急需的精密、复杂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轿车覆盖件模具、电子接插件等电子产品模具等,仍然大量依靠进口,模具产品的进出口逆差超过10多亿美元。外资大量独自进入,对提高我国自身的模具水平无任何帮助。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再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便宜的原材料,竞争优势不言而明,其一直占领的高端模具市场中国企业更加无法进入,也就是说中资企业没有机会提升档次。中资企业最怕的是自身实力尚未增强,外资企业已对中国模具市场完成垄断。模具网CEO、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副秘书长罗百辉分析认为,目前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加速向我国转移,我国制造业又正迈入向高端升级发展阶段,对优质精密的模具需求将不断上升。发达国家模具巨头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资模具进入中国之后再掀投资热潮,目的正是为了抢占先机,将使我国本土模具工业面临国外先进技术和高品质制品的“近身挑战”,国内生产空间将受到挤压。
二、内资模具企业面临诸多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共有生产模具的厂点近3万家,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小型企业,模具大部分都是自产自用,罗百辉表示,近年来模具行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但内资模具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1.行业创新能力薄弱
模具行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能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异常短缺,高级模具钳工及企业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由于模具企业效益欠佳及对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不够重视,因而总体来看模具行业在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方面投入太少。民营企业贷款困难也影响许多企业的技术改造,致使科技进步的步伐不大,进步不快。
2.行业整体效率低下
虽然国内许多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加工设备,但总的来看装备水平仍比国外企业落后许多,特别是设备数控化率和CAD/CAM应用覆盖率要比国外企业低得多。
由于体制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引进设备不配套、设备与配附件不配套现象十分普遍,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装备水平低,带来我国模具企业钳工比例过高等问题。
3.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程度低、协作差
模具标准化水平低,标准件使用覆盖率低也对模具质量、成本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模具制造周期有很大影响。
4.模具材料及模具相关技术落后
模具材料性能、质量和品种往往会影响模具质量、寿命及成本,国产模具钢与国外进口钢相比有较大差距。塑料、板材、设备等性能差,也直接影响模具水平的提高。
三、外部环境分析
据罗百辉介绍,在国外企业中,模具车间是“秘方车间”,外人是不能随便靠近的。外资企业因为核心技术不愿外流,一般不选择合资。他们在中国设厂,主要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而且,他们把设计依然放在国外,通过网络传到其他在中国的企业。
外资企业进入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是与其配套的企业(即客户)一起进入,其特点是专业为单一客户服务,模具品种同样单一;
二是自己进入中国。外资模具公司投资中国,其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宜的钢材,赚取更多利润。包括各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无阀过滤器,环保配件价格优惠,焊管、冷却器、油缸缸筒、液压油缸、橡胶机械、橡塑机械、叉车、喷塑、汽车空调压缩机、结晶器铜管总成、护栏、除尘设备、金刚石钻头、精密钢管、无缝钢管、橡塑保温、接线端子、输送机保护、防爆灯、液压件、耐腐泵、抛丸机代理销售、油缸、液压缸、活塞杆、点焊机、对焊机、保护膜、电脑剥线机、MBR膜生物反应器、电子包装袋、自洁式空气过滤器、气箱脉冲除尘器。
四、内部环境分析
1.国内自配率不足80%。其中中低档模具供过于求,中高档模具自配率不足60%。
2.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都不够合理。据罗百辉调查,我国模具生产厂点中多数是自产自配的工模具车间(分厂),专业模具厂也大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国外模具企业大多是“小而专”、“小而精”;我国模具自产自配比例高到50%以上,而国外70%以上是商品模具。国内模具总量中属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比例只有30%左右,国外在50%以上。2006年我国模具进口总额为20.47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0.41亿美元,进出口相抵后净进口为10.06亿美元,为净进口额最大的国家。
3.模具生产周期需要缩短,模具产品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有待提高。罗百辉认为,生产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精度、型腔表面粗糙度、寿命及模具的复杂程度;工艺水平低主要表现之设计、加工、工艺装备等方面。
4.开发能力弱,经济效益欠佳。我国模具企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水平也较低。不重视产品开发,在市场中常处于被动地位。我国每个职工平均每年创造模具产值约合2万美元左右,而模具工业发达国家大多是20万美元。由此而来的是我国模具企业经济效益差,大都微利,缺乏后劲。
5.模具标准化水平和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低。国外先进国家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达70%以上,国内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只有45%左右。
6.模具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技术落后易被发现,管理落后易被忽视,国内大多数模具企业还沿用过去作坊式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还不多。
五、中国模具企业如何做强做大
目前,中国官方也好,民间也罢,都很希望民企“做强做大”,冲出国门。于是乎,政府给出诱人的政策,民企老板撸手捋脚,喊出了动人的口号,勇气可嘉,信心可嘉。
1、模具企业体制改革
罗百辉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民企处在特殊的发展环境之下:法制环境缺乏保障,社会歧视普遍存在,政策环境不平等,投融资渠道不畅通,市场秩序不规范,配套服务体系欠缺等。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障碍和困难获得了发展。但在这种体制环境下,很多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就带有先天性的弱点,主要表现在有的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有的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常的竞争手段,甚至不惜以造假、污染环境来取得近期利益;有的产权关系模糊,企业制度不规范,留下不少后遗症;有的缺乏科学管理,在快速膨胀和发展之后,很快就走向衰退。
罗百辉认为,民营模具企业首先必须要越过一个坎:过制度关。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靠有胆量、靠敢闯敢干发家致富了,但时过境迁,市场越来越规范,广大民营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下工夫,尽快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一个强势企业领导人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旦失去他们,企业大厦即使不倒塌,也会摇摇欲坠。但聪明的领导人会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使企业发展之路更加健康。
好的制度,是“强”的企业根本中的根本。民企做强做大,必须从制度上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创新企业领导制度、企业用工制度、企业财务制度、企业民主制度,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之路。还有一点,就是企业老板必须开拓胸襟,拓展视野,提高知识层面,摆脱“家族化”管理的桎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学者专门研究了美国18家优秀的成功企业,得出一个非凡的结论:创业者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类非凡的人,而是十分平凡的人。究其原因,平凡的人,没有特殊的人格因素可以利用,只有靠制度保障企业的运作。西方谚云:“总统是靠不住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组织都不能过分依赖个人,其成功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规范。
试想当今中国民企,有几家不是“老板的记忆就是规章,老板的脾气就是制度,老板的爱好就是企业文化,老板的嗜好就是奖惩依据”的呢?这样的企业管理办法,再加上中国国企已经步入了“家族化”、“私有化”之趋势,无论国企也好、民企也罢,要想“做大做强”谈何容易?没有一番卧薪尝胆,不经再次浴火涅槃,我看是难!
2、突破品质交期产能制约
模具交期长,成为众多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命门”之一,如一套汽车模具正常的交期就需要1个月的时间。要想从根本上突破交期和产能制约,有条件的企业应通过构建产业链和技术链、扩建生产基地、成熟量大机型适当备货、培养和稳定一支技术娴熟的技术工人队伍等举措来带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客服稳定市场,再拓宽产品线
企业通过突破品质交期产能制约,通过改善服务品质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急用户所急,逐步拉动企业进入高速增长轨道。市场稳定后,若能针对某几个特定的细分市场,联合主机厂研发、推出几款实用、成熟的产品,一旦用户认可,市场打开,企业的发展基本上就可以稳定下来;而且,成熟的产品通过标准化,将有助于产品的批量化生产,突破产能瓶颈。在此基础上,再在产品线的深度上结合客户的个性需求再推出具有差异化附加价值的新产品,或伺机进入其他细分市场,拓宽产品线,开发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中高端产品。如此稳扎稳打,逐步累积企业的市场优势,成为中国模具制造的主流制造商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4、跨越品牌建设的龙门
品牌是企业的龙门,只有跃过这道龙门,企业的发展才会进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状态。大部分的民营模具企业仍然处于推销阶段,企业的营销意识薄弱,不仅缺乏一个系统的营销支持体系,更遑论进行品牌建设了。
由于模具单次采购金额高,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因此,用户采购是比较慎重,正规的企业一般会成立采购评估小组,有的还会通过招标的形式来采购,对企业的声誉,如模具的使用情况、服务品质、行业口碑、综合实力等进行综合衡量,所有这些均必须依靠企业通过系统的品牌建设来解决。
5、加强营销能力建设
营销能力建设,是民营模具企业最后的惊险一跳,只有经过这最后的惊险一跳,民营企业制造的模具才能最终进入用户手中。民营模具企业营销能力建设的内容包括行业研究、销售过程管控、渠道建设、销售团队建设、市场推广、售前及售后服务等。
在强大营销能力的支撑下,才能不再将企业的发展寄托在少数英雄式销售人员的身上,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被销售人员牵着走,从而牢牢把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