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招魂节
陈绪国
端午节是什么节日?有人说是粽子节,有人说是龙舟节,有人说是驱鬼节,有人说是悼念节,不一而足。所有说法不无道理。
“粽子说”的根由是家家在夏历
愚以为,端午节确实是与悼念有关。然而,大众悼念活动是不必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的。每年的这一天,举国上下乃至全世界的华人华侨男女老少,以及许许多多的番鬼们的男女老少,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宗族的人,自觉自愿地虔诚毕至地对准同一个古人,做着同一个最高规格又生动活泼的礼拜,并且一直持续了2288年之久,这样的悼念或者纪念活动,也未免太离奇了吧?
中国有5000年豪华的文明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有数不尽的英雄豪杰、文曲北斗、诗神诗圣、教化大家,有数不尽的喜剧明星、悲剧人物、正剧花旦,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有多少杰出人物被浩瀚的历史所尘封?数纪念人物,还看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古代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秭归人。曾任楚国左徒(副宰相)、三闾大夫(户部侍郎)等职。他主张政治改革,任用贤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统一中国。屈原生活在楚怀王时期,正是秦国向外扩张,决心灭楚的时候。他向楚王进谏了一整套政治策略,以有效地抵御秦国,确保国家的安全与人民的太平,却被昏庸无道、毫无远见的楚王拒绝。古今史学家称赞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理想,有远见卓识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
他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为了祖国的前途,而与一班误国、卖国的腐朽贵族斗争了一生。公元前278年,秦攻陷楚郢都,楚濒于危亡。他感到理想破灭,夏历
历史上,有无数的爱国主义人士和英雄豪杰,之所以被历史埋没,其事迹甚至于比屈原更加惊天地、泣鬼神,真正要构筑2000多年的“爱国节”、“英雄节”、“纪念节”和“悼念节”,谈何容易?只有伟大的屈原先生才有能力担当此重任。
难怪格言说:“功名一身尽,文章千古流”。人的一生中,有功名、无功名都不打紧,如果没有一套千古流芳的绝妙文章,那才是“叫绝”呢!屈原一生中,确实当过官有过功名,并且有很高的功名,但过于锋芒毕露忠君爱国了,以致使奸臣混官们以谗言进行了清君侧。
屈原何许人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是第一个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牢骚(《离骚》)的诗篇来抨击没落的奴隶制社会的腐朽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第一个以悲剧现实主义的国魂(《国殇》)的诗篇来来讴歌战士们的英勇献身主义精神,“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第一个对世风日下的黑暗社会深恶痛绝,以文学艺术来广招爱国魂(《招魂》):“朱明承夜兮不可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屈原的一组招魂曲,是为没落的国家招魂,是为壮烈牺牲的烈士招魂,是为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招魂,是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招魂,是为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招魂,同时也是为失魂落魄的国君招魂。
那么,屈原烈士逝世以后,楚国及其他六个国家,官方和民间均吸受了屈原的一组招魂曲的精华,接过了招魂的接力棒,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
之所以说端午节是招魂节,是因为这个“招魂”是个连环套,是一环套一环的。官方觉得屈原的一组招魂曲很有教育意义,也支持或者默许了民间的招魂节日气氛;民间通过热闹的节日活动为屈原招魂,其实不仅仅是为屈原他个人专门招魂,更有意义的是学习继承屈原诗歌中的招魂精华。有了以上要件,仍然不足以将这个活动进行到底,也很难将这个节日持续下去。那么,再一套连环套就又套上了:通过敲锣打鼓划龙船、赛龙舟、洒江米和大众观赏等形式寓教于乐;通过在门前贴对联、插艾蒿来表示驱鬼祛邪,并与招魂相呼应;通过走亲戚、串家门、吃粽子、谈心情来铭记这一天的特别节日。
官教门、民意门和龙船门、龙舟门、水上祭祀门、对联门、门神门、亲戚门、回家门、美食门等等一整套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一个传统节日历经2000多年长盛不衰。这种聚众、从众现象,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因为她不是宗教的节日,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的节日,外国的宗教节日,都没有端午节这么齐整、隆重。
在中国,无论是信教徒还是非信教徒,无论是刻意招魂还是自然地过节,一不念经,二不诵佛,三不斋戒,四不闹事,五不争论,六不限制狂欢,七不阻止自由活动。这也成为端午节的一套特色。
端午节的本质不在于吃粽子、赛龙舟和走亲戚等,关键在于是为伟大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招魂,为他的爱国主义诗作和精神招魂。
这就是端午节的伟大意义之所在。
这就是端午节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字数:243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