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李泽厚先生80寿辰


祝贺李泽厚先生80寿辰 

  周年洋 

今天是李泽厚先生80岁生日,对于在北美的我来说,李泽厚先生的生日是明天,我现在写下一点祝贺的文字,也不算晚了。

在来加拿大之前,曾经想过有没有可能安顿好了后,亲自到美国去一趟,当面向老人家祝寿,不过,当时信息比我灵通的朋友告诉我,李先生知道会有很多人在他生日期间去拜访他,或者给他举办什么生日仪式,所以5月底可能就离开美国躲到国内一个僻静处了。我到了加拿大后,发现我现在并不能随便出入美国,手续还是比较繁杂,再加之照顾两个孩子已经自顾不暇,遑论其他了。也好,在网上写写文章,可能更实质一些,因为拜访可能是虚礼,但是写作的话就真诚得多了。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有31930年出生的人影响了我的人生,第一个是李泽厚,出生于1930613日,他整个影响了我的人生走向,他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在我18岁时告诉我,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第二个是索罗斯,出生于1930812日,他给我这个学哲学的人有了做投资的自信;第三个是巴菲特,出生于1930830日,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和实践让我对投资充满了自信,在获得不错收益的同时还能高枕无忧。也许在网友看来,我在攀附名人,但实际上,我在这里把这些名人写出来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当然,你要说我攀附,我也没有办法。

对李泽厚先生的感激,我是到了加拿大后才更深刻地感受到。很长时间以来,我觉得我对李先生的敬仰是因为当年赶时髦读了他的一些书而已,实际上对他思想的理解,只是皮毛。我那位有定位理论中国传人之称的朋友,虽然在我后面接触李先生的书籍,但他对李泽厚思想的理解比我强很多。我在2000年左右向他介绍李先生的思想,他花了4年时间天天阅读李先生的著作,有的书看了几十遍,对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娴熟于心,可能学界甚至李先生的学生都没有下这样的功夫。而我在18岁时读李先生著作,知识素养欠缺,生活经验不足,理解力不够,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去啃他的书,但能吸收的营养很可怜,后来到大学读研究生,只想着大量读书,而没有像我那位朋友一样,对李先生思想精研深钻。既然在学术上我并没有获得什么很明确的观点并写作论文给以发扬光大,那我为何还一直对李先生心存感激呢?

也许李先生那些大部头的著作,以我当时的理解力消化不良,但是李先生的一些短篇文章尤其是《走我自己的路》里那些文章,直接谈论人生谈论如何读书,契合我当时的理解力。我当时读《走我自己的路》这篇文章起码有上百遍,其中“我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顽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了。”这段话背得滚瓜烂熟,在我痛苦,在我感到和周围格格不入的时候,这句话总是在脑海里响起,从18岁一直响到我到南开大学读研究生。还有就是他引述其母亲的话“只问耕耘,不求收获”,对于当时在偏僻乡下埋头读书不从流俗的我,是强大的精神支持。虽然这些话,今天看来依旧很不平常,但在我那样的处境下,更是我内心里强大的力量。李先生那些短篇,带着生活体验和读书感受的文章对我影响很大,最终培养了我那种独立思考,对自由和创造孜孜以求的个性,不能容忍平庸,对自己写的文章一定要求有一点新东西,任何公文式的或者被框定的文字我都无法容忍的,为了内在的追求,我从研究生毕业后,从天津转赴北京,最后竟然来了加拿大。正像1985年从当时众多潮流人物中发现了李泽厚的恩师(这位老师的故事讲起来很长,未来有机会要写一篇长文回顾一下。)对我来加拿大也感到困惑一样,我到这里一个月后,突然发现源头在李泽厚先生那里,在20多年前那个偏僻的山沟里念李泽厚著的那些书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对于带领我走到今天的李泽厚思想源头,我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呢?顺便说一句,我来加拿大时,受行李重量的限制,只带了很少的书,就有李先生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我知道这是李泽厚先生思想的精华所在,只要有空时就翻翻,而他其他的书,则下载了电子版存放在电脑里,以备随时查询。

出于我对李泽厚先生感激,我曾经尝试过对他的一些思想进行阐述。我做过两个尝试,一个是从他区分社会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的角度去谈论中国新时期的孝道问题,写过两篇小文,但没有继续研究下去;另一个是以他的工具本体理论去论述一个投资思路,这就是《选择使用先进工具平台的公司》一文,其理论基础就是李泽厚先生的工具本体亦即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的主要特征在于使用和制造工具。这个看起来是很简单的道理,却一直为哲学家所忽略,在某种意义上讲,投资界也根本就不考虑这些,我从李先生这里出发,用这个理论发现了难得的投资机会,实践过后确实收益丰厚。也许,再下一点功夫,把李先生的工具本体理论推销给投资界,让其在投资界获得一定的位置不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李先生谈吃饭哲学,如果工具本体论能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投资收益,那就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吃饭哲学啊!我相信李先生会很高兴我这么去做的。

2005829日是我第一次与李泽厚先生见面,见面之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在我成长的阶段,我读他的书长大,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书的深刻内涵,但是他的思想启发了我,激励我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养成独立思考和求新知的习惯。”“他的思想已经深入我们这边土壤,很多人在买他的书,在静静地读他的书。虽然,我们的学界已经没有人正面谈论李先生的思想了,但深入土壤的思想比学界的谈论更为宝贵。”

那次之后,他每年回国,我都能很幸运地和他见面聊天吃饭,可惜的是,2008年之后又中断了,至今已经差不多3年不见了。07年那次见的时候,身体还过得去,尤其在一位老中医说他还活10年没有问题时精神头更足。我今天看到《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文章,其中附了一张照片,看起来精神蛮不错,如果是近照的话,我真是太高兴了。等过了这次大家期待的寿辰大事,当李先生再回到北美时,我或许可以安排我的美国之行,去看望李先生了!

祝愿李先生健康长寿!活着总是美好的,就是静悄悄地活着,对自己也是精彩的!

 

2010-6-13TORONTO,NORTH YORK,BAY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