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民的故事二


2010年6月13日(日)六月凉

 

老朋友聊天,说起当年帮我写的故事。上网搜一下,找到了,却怎么就没啥印象呢?时隔四年,回头已是百年身。世事之多变,又一次在我身上印证了。

 

转载,与大家分享一下奋斗点滴。

 

陈立民:从“菜栏公子”到亚太区董事

□ 作者:特约记者/周帆   
□ 日期:2006.9.25

任何一个行业里面,只要用心做,都可以发达。过程都是辛苦的,结果是甜蜜的。

1978年,陈立民6岁。第一次“销售”经验,是在香港街边卖炸鱼丸。他跑得快,吆喝得大声,但是那条街上,卖得最好的是陈立民的父亲。

“爸爸是卖鱼丸的,和别人不同,他的鱼丸是自己生产的,所以格外好卖,带动家里所有亲戚都参与这个产业。”14岁从大陆偷渡去香港的陈爸爸,在陈立民的印象里,是一双由于长年切鱼而布满厚厚老茧的手,还有街头巷尾都知道的“牛哥”。

起早贪黑是那一代人的写照,街边鱼丸摊之后,被陈立民称为“天生挣钱高手”的牛哥将店铺升级为“牛记菜栏”,陈立民则是“牛记”不愁吃穿的大公子。“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家里的店铺脏兮兮的,羡慕的是干干净净的文具店公子。”可是这个菜店家老板的儿子总是考试全班第一,让其他店的公子们又赞叹不已。

牛记菜栏越开越大,“收购”、“兼并”、“重组”、“上市”,陈立民一晃也上了中学。在这个时候,他从电视上知道了梁振英,这个被他认为对他以后的一生都有潜移默化影响的人。适时的梁振英,是仲量行(仲量联行的前身)的合伙人,大凡有房地产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媒体都会采访他,这位后来在政治上有很大发展的人,让陈立民认为“仲量行就是房地产的少林寺。”

“我就是喜欢卖东西”

1993年,陈立民即将大学毕业。父亲的成功,让陈立民打算要做个“企业家”,可是这偏偏成为了各大公司拒绝他的理由,让他这个成绩优秀的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到快毕业时还没有找到工作。

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置业国际招“管理培训生”,陈立民兴致勃勃地前往,这次,他隐藏自己“企业家”的梦想,成为影响他事业第二人——蔡涯锦先生的员工。

“平心而论,蔡老板不是帅哥,但讲话神情却深得观众喜欢。因为他,我就一头栽进了房地产这个行业。”

适时,广东房子在港出奇地畅销,樟木头、常平等东莞一带那些陈立民做梦都没有见过的地方,每周都能给他带来超过百套的销量。他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我就是喜欢卖东西,无论你是谁,经过我一劝说,就眼睛一亮,觉得那个地方就非买不可,尽管我自己都没有去过,我觉得很有成就。”

赚钱虽多,但都辛苦得来。“每一单都是跑出来的,舍不得乱花。”日常的工作就是“重复着昨天、上周或者上月的业务”,这让喜好新鲜事物的陈立民逐渐丢失成就感。对成功有着近乎疯狂向往的他在工作中得不到丁点安慰。

1995年,置业国际广州分部成立,陈立民从香港到广州,从小兵升经理。在广州,他的收入以加速度增长,可是看看身边的朋友们,似乎没有人从事房地产代理,更不要说中国大陆的房地产,陈立民渐渐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入错行。他很迷惘,想走出困局,另闯一番新天地。

在一次校友聚会中他碰到在魏理仕(即今天世邦魏理仕)工作的学长,知道房地产行业原来还有更专业的做法,于是便暗下决心,誓要挤进“大行”中去。不过,事与愿违,投出的简历一次又一次石沉大海,又不好意思托人帮忙,结果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消磨掉了三年光阴。

转战上海滩,杀入大行

“命运之神却往往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到时候,推也推不掉,甩也甩不走。”这是陈立民经常在博客里写的话,也正与他的事业发展契合。三年的等待后,1997年陈立民遇到影响他事业生涯的第三个人,现在世邦魏理仕的李志豪,他把陈立民从香港、广东,送到上海滩。 

 

陈立民加入世邦魏理仕,从住宅销售员变成上海的办公楼市场的房地产经纪人。虽然同是房地产代理行业,可无论是工作方式、客户类型,甚至交往圈子,两份工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一转行,陈立民就遇到了市场低迷。1997~1999年,办公楼租金每年降半,开发商把脾气发到了代理行身上。

1999年,香港九龙仓在淮海中路开发的大上海时代广场生不逢时,面对满街的竞争对手,尽管租金低见两毛美金,却仍苦于薄弱的市场需求。于是,开发商招妻纳妾,和世邦魏理仕结了良缘,委托其成为该物业的联合代理。婚是结了,但开发商还保留包二奶的权利,即可以通过其他代理商引进租户。

陈立民带领团队强作精神,亲自挂帅,以半个业主代理的身份强力推动租赁工作。“市场的确很差,但我深信,只要有经济活动就有公司,有公司就有办公楼需求,没有租不掉的房,只有谈不拢的价。想不到天从人愿,死拼原来是有用的。”

通过半年的努力,陈立民打通了九龙仓这老牌“收租佬”的官僚体制枷锁,赢得业主管理层对市场看法的转变,成功地从其他大楼挖来一批优质租户,基本稳定了大局。从此,管理层对陈立民团队十足信任,自动放弃了“包二奶”的权利,让他们独家经营。

虽然团队在发展,但是租金就是上不去,最多只是每年持平,代理行的收入和租金息息相关,因此,直到2002年公司的业绩也没有出现乘数增长。但是,世邦魏理仕已成为市场上的第一。

 

在这个没有高新技术的传统行业,陈立民直言成长“靠努力奋斗加点小运气”,离不开客户关系和江湖地位。实际上,就是点滴的耕耘,盼望未来某一天开花结果。“至于这某一天有多遥远,天晓得。大部分人等不到这一天,不是中途放弃改变方向,就是给市场淘汰黯然离场。”

坚持是他唯一的信念。“对于我,积极地说,因为起点低所以年年进步,消极地说,就是龟兔赛跑,看着人家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自己却一步一步缓慢爬进。”

只身独入“少林寺”

 

夺得团队NO.1的荣誉,陈立民也迎来房地产“少林寺”的邀请。2002年,仲量联行大换班,新领导急需得力干将,陈立民遇到影响他职业生涯的第四个人――郝思建(Guy Hollis),郝思建将陈挖到仲量联行,加官进爵,委以重任。 

离开世邦魏理仕,陈立民做了一个令同行颇为惊讶的决定――以部门主管的身份跳槽,却不带走一兵一卒,只身上路接管新东家手上荒废整整一年的一条“烂船”。因为多年的打滚,陈立民深喑“山水有相逢”的道理。

 

3年以后,陈立民回忆当时的“冷暖”:“孤身踏出老巢那一刻,原来的精兵强将马上成为对手,不免心慌,却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绝对对得起老东家。往后的一年里,我不单要修辑‘烂船’出海跟老部下打仗,还要证明我的跳槽是正确决定,企望将他们一一收编过来。”然而,2003年非典肆虐,从3月到9月,生产活动几乎停顿。眼看这第一年要泡汤了,陈立民这个这空降兵也得卷铺盖了。

转机出现在浦东陆家嘴的上海信息大楼,这个当时失去了“金信证券”和“华为”两个大户的甲级办公楼,一下子空出一万多平方米来。业主中国电信尽管财大气粗,也得应对严酷的市场考验。陈立民带领着新团队临危受命,扛起非典后第一单甲级办公楼代理委托的活。

 

机会满街,不过只眷顾有准备的人。转投仲量联行之初,陈立民就调配他的得力助手李凌组建浦东支队。这个支队作用在秋后的收获中展现出来,努力加运气使得公司受到一家美国公司委托,在浦东寻找约12,000平方米的办公楼。结果,一拍即合,空降兵做成第一单大生意,保住乌纱。

从此以后,仲量联行业绩和市场一起火起来,2003年的业绩在2002年基础上增长几倍;2004年,又翻番;2005年,再双倍。而陈立民领导的团队从10余人扩充至34人,除一人外,其余全部为新鲜血液。

 

2006年1月1日,影响陈立民事业生涯的另一个人顾东尼(Anthony Couse)调任上海,由陈立民的半个老板(仲量联行采取双轨制管理)变成全权老板。这位在香港有13年直接业务经验的英国绅士到任上海和陈立民的第一番谈话就是:“今年的目标是升你一级,做到亚太区董事。”这就意味着陈立民需要接受更多挑战,做到更好业绩。7月1日,陈立民顺利升任,他说:“现在,我只是刚刚熬过工作前段,从没有人认识我,到开始有点小小成就。”

对于房地产这个行业,他“有迫不得已的成分,也有越做越喜欢的成分”。这几年,他学会一个教训:“你整天都想这个行业的不好,怎么样离开,但你的核心竞争力就在这个行业。所以这些想法无济于事,对人生没有帮助。与其这么消极去想,倒不如抛弃这个念头,从这个行业里面不断发掘新的元素。”

 

在他看来,短期上海办公楼市场正处于强力拉升的第三波中,供应偏紧,需求旺盛,租金上涨,空置率处于历史谷底。长远来看,上海办公楼市场的总量仅为纽约的1/12,或者东京的1/14,严格说处于第一浪的早期。

对于人生,他的感悟是归宿和过程,“人终归要有一个归宿,将这个归宿融入过程里,日子就好过多了。这个过程可以是直线,可以是曲线,你最终想达到的目的,只要你是有想法的,就可以达到。”比如那位影响他事业的第一个人,梁振英,“或许从他内心一开始就想做一个政治家,但是他走的路径是房地产,最终的归宿却是政治家,这叫殊途同归。”

 

任何一个行业里面,只要用心做,就可以发达。过程都是辛苦的,结果是甜蜜的。

图说: 2003年,成功受到淮海中路某办公楼业主委托整幢出售其物业,在签约仪式的余庆活动中,陈立民在淮海中路的金钟广场顶楼敲钟许下心愿:把上海中央商务区的办公楼统统换个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