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要求全面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正当其时
金融监管部门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态度发生了“从支持到整肃”的急转弯。银监会2010年4月份召开的2010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就被列为了今年银行业三大风险之首。在5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抓紧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工作。2010年6月13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曾经已贷款较多为自豪的地方政府官员,曾经把贷款指标视为金融生态良好的地方政府,曾经把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成功运作模式地方政府,国务院要求全面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政令下,估计日子很不好过!曾几何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券商正在向地方融资平台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弹药”:能贷款则贷款,不能贷款还有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债券工具,如今行不通了。
据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要求,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要求,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工作。各地银监局正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落实银监会要求,对报批、核准等相关手续是否完备,用地是否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是否符合环保和产业政策,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和可实践性,项目资本金是否真实到位等情况进行重点审查。“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不得再发放贷款,对项目不合规、合同手续不全、风险缓释不足等有瑕疵的已发放贷款,应采取补救措施,并提出风险化解规划。”
又据2010年6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清查遭地方政府强烈反弹:针对地方融资平台项目大量存在的资本金不足、银行贷款被挪用充当资本金等现象,银监会已于5月底向商业银行及各金融机构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搭桥贷款业务的通知》,“各单位自发文之日起,不得发放项目资本金搭桥贷款”,对于原有以地方政府和人大开具的“担保函”等方式提供的财政担保方式,要转换为规范的和具备足够财务实力的担保主体,诸如有实力的地方企业。
再据银监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达到7.4万亿元左右。距离6月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解包还原”的最后期限,已进入一个月倒计时。(“解包还原”就是按银监会的要求,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2009年的贷款逐笔打开梳理,对每笔贷款逐个开展重新评审和风险排查,对项目贷款要重点审核报批手续、环评结果、用地审批、项目资本金到位、银行内部审批及担保落实情况等。)国务院已于6月10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国有资产,或其他任何直接、间接形式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提供担保。全面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可谓正当其时!
所谓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肥瘠不一的项目。融资平台的优势在于,一是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二是在融资平台的掩护下,可将借贷资金转化为子公司的专案资本金,以便进一步做债务融资,数倍地放大财务杠杆,满足投资饥渴。
综合媒体报道,融资平台的雏形始于1998年的财政刺激,此後在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资金的推动下,重庆摸索出的国有投资模式最为知名。重庆市的八大投融资平台,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曾提出“五大注资”:一是国债注入,将中央政府定期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国债,重庆市政府每年获得数目为40-50亿元人民币,作为资本或股本配给投资集团。二是规费注入,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维费等作为财政转向分别归口注入各集团公司。三是土地储备收益权注入,赋予部分投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将土地增值部分作为对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四是存量资产注入,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上百亿元存量资产,比如路桥、隧道、水厂等等,划拨给各有关投资集团,成为投资集团的固定资产。五是税收返还,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施施工营业税等方面的优惠或税收,作为资本金返还给投资集团。重庆市的八大投融资平台目前也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地方政府发起,以土地等国有资源为抵押,以地方政府为隐性担保。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增加的是政府的隐性赤字,最初可能未被察觉,也正因如此,其所存在的隐性风险是巨大的,绝对不容忽视,必须及时防范、彻底根除。
从国际方面来看,刚刚发生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无一不是债务偿还能力出现了问题,债务风险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高度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从经验借鉴的角度,必须高度重视和警惕债务风险问题。
2009年应对危机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融资主体。受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以及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各地方政府纷纷举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剧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的过快膨胀以及操作和管理上存在的诸多不规范,引发了市场广泛的担忧和质疑。
地方融资平台作为投资主力通过大规模融资推动城市化建设,迅速启动内需和扭转经济过快下滑趋势,其积极作用应当予以肯定。在中国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从而导致大部分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唯有寻求外部融资。因此,尽管目前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调控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信贷资金流入地方融资平台,但在地方政府不允许直接举债以及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的前提下,银行贷款依然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
除信贷资金投入外,地方的公益建设项目资金还有其他的来源方式,如资本市场债券融资、信托计划、BOT等。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可将现有大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证券化,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由市场发现价格,从而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2008年11月份以来,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鉴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除财政部代为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地方债券外,全国各地的投融资平台加大了发行城投债的力度,尽管在城投债发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对城投债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滞碍,但城投债的发行对推动经济复苏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未来仍可成为地方政府公益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来源。城投债作为“准市政债”应该在规范中不断发展,为支持地方建设继续作出贡献。
在今年“两会”期间,一位来自地方融资平台的全国政协委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地方融资平台当前面临的是四大风险:举债规模过大、融资平台数量过多、地方财政违规担保和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具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贷款项目可能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其中包括“许多地方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加上各地财政担保体系落后,监管不到位,银行难以真实、全面地评估其整体债务水平和项目风险”。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信贷增长惯性,在信贷紧缩环境下,可能会挤压中小企业市场化融资。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地方融资平台及其资金必须满足六个“真实”且“基础性”的要求,即包括注入平台国有资产必须真实、平台公司必须真实、平台项目必须真实、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必须真实、国有资产出资人必须真实以及须接受交易商协会的检查。刘士余认为,做到上述六个真实,就能基本卡住地方平台的盲目性融资。
也有专家认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现象:首先,即使不考虑项目自身现金流及卖地收入,地方政府仍有多种筹资还款方式,包括平台贷款资产证券化、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减持国有资产等。其次,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平台贷款项目的效益和现金流。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原本盈利能力不高的项目可能逐渐成为优质项目,产生的现金流也足以偿还贷款。再次,近期监管层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管趋严,有利于帮助银行梳理平台贷款风险,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未来风险。最后,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也归为政府债务,我国政府当前的显性和隐性债务占GDP的比重大致为40%,即使在悲观情景下,2010年我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仅有46.8%,仍处世界各国的最低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和地方财权未来的重新调整,也可视为未来平台贷款的解决途径之一。
地方融资平台是否遭遇违约风险,取决于它们的偿还能力。在绝大多数地方融资平台投资项目缺乏稳定现金流和效益性的情况下,偿还能力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土地出售收入和拥有的其他资产。一旦未来经济周期下行,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挫,平台公司收不抵支,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面临严峻挑战,不断累积的潜在财政赤字风险可能会凸显。在下级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缺口下,财政风险还极有可能向上转移。
在国务院、银监会严厉的整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行动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是否提前暴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哪些应对之策,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国务院要求全面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
国务院下发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通知
国务院规范地方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不得为融资担保
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 6万亿地方融资黑箱待开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引发担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