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个距离现实很远的空洞口号。
我觉得,这个口号需要改一改,应该是“生活更美好,城市才会更美好”。我们对城市与生活的关系已经本末倒置,变成了为了城市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本身。
世博园,在里面你看不到人为什么建造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城市巨兽,你也不会明白城市为谁而建?世博会,展现的不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而是城市生活的悲哀,是关于城市生活的悖论,是发展主义赤裸裸的宣言,在这份宣言中没有鲜活的人,没有关于人的尊严的位置。在GDP主义下,世博园有的只是每天入园的人数,而不是这些人在世博园获得了什么。我看到是草民们在世博园里流浪,而不是享受。
现在的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充满不平等的城市。
这是一个充满不平等的时代,城市集中体现了这种不平等。
草民们的无奈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生活而涌入城市。的确,一部分人成功了。但是,大部分人的成功充满着讽刺,这种成功其实是从一个不平等进入到另一个不平等中。当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更多的金钱的时候,似乎正在摆脱城乡分割造成的不平等,实际上却有更大的不平等、另一个“二元结构”(见贺雪峰:中国式城乡二元结构)等着他们。甚至在一种试图打破不平等的努力中,得到的结果却是更加露骨和可怖的不平等:
作为上海宝山区最后一所关闭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江南学校800余名师生分流并入公立学校,意味着自2008年以来上海市政府“关停并转”农民工子女学校行动也已接近尾声。
这是整个中国一线城市试图解决此类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风向标,被认为是消除歧视的良方,实现“公平教育”的本义。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校园外的围墙拆了,校园里却筑起看不见的墙。很难想象,同一屋檐下的学生,却因各种规定,分为东部西部,双方各有秩序,互不往来,自我隔离。看不见的墙,还表现在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上,中考将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窄门”,升学举步维艰。而所有隔离中,由此衍生的人心冷漠尤为可怕。
……
很难想象,同一屋檐下的学生,却因各种规定,分为东部西部,双方各有秩序,互不往来,自我隔离。中考将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窄门”,升学举步维艰。
……
(见http://focus.news.163.com/10/0609/10/68NTGC5900011SM9.html)
——内心狭窄的城市。
上海号称国际化都市,我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如果这样的城市能够被叫做国际化的,只是在货币方面。我理解的国际化不是金融,不是股票,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兼容性。但是,这里没有。甚至在复旦这样的地方,我感受到的是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这有点伤人,但是我不得不说。中国幅员之辽阔,文化之多样性,民族之众多,但是在上海体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上海不能体会这些。城市的优越感让我这样的化外之民莫名其妙。我怀疑,上海是谁的上海。
——充满悖论的生活方式。
大型的交通网络并没有让这个城市变得适宜居住、方便出行。交通网络的扩张,是因为城市的扩大。在城市扩张中,人们变得很渺小,生活在无法掌控中。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在公车、地铁上,我看到火车上挤着一脸写满疲惫的草民们。让我们回到事物的本质,交通是什么意思?交错相通。为什么要交错相通呢?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沟通。然而,在巨型城市中,人反而变得隔绝、封闭,因为人和人要聚在一起变得非常奢侈。这样的城市不允许人毫无目的在一起让谈话漫无边际地游走,这真正使人类生活的灵感丧失,因为灵感来源于悠闲。这样的城市,也不允许你花太多的时间在朋友身上,因为友情不能带来生产力,人世间却因此而变得冷漠。在上海,这个号称即将取代伦敦的地方,我看到的是苟延残 喘的小民,是前所未有的奔波。
迁徙自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们在流动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实现梦想。但是在一种不完备的制度下,迁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被裹挟——并且被裹挟者不自知。城市,在一种变态的发展主义下,没有带来迁徙应有的功能,有的只是绑架了生活,绑架了你我。我怀疑,人们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在发展主义的大旗下,实质性的问题被遮蔽,关于人的尊严问题被掩盖,一切看起来歌舞升平,但是我们问问自己,是不是这样呢?人类终将毁灭,只是因为我们上了一趟高速列车——却不知道它将要脱轨。
我有点累了,不想再写下去。最后,我想说,让生活更美好的不是城市,而是好的制度,它决定着我们生存的结构,决定着日常生活的框架。我们应该停下脚步,问一问:这是谁的城市?这是谁的发展?这发展是为谁?
2010年6月9日与黄辉兄弟酒后草字(作者:王启梁 来源:三农中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是绑架了生活?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