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的原因 作者:李晓雯
2009.12
摘要:天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农民运动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
运动,它为什么会在广西爆发有着广西特有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探究其爆发原因对广西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以及民族政策等有着借鉴和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 广西 原因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19世纪中国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暴动,有关其爆发的原因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研究的成果可谓细致入微,可谓硕果累累。其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的原因的研究文章也不少,阅读前人的文章不仅有利于理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的原因的研究。为推动该课题的研究,在笔者粗略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与出版著作等研究成果后,做出了以下原因探析。
(一)地理环境、自然灾害与广西的落后
俗话有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话从一个层面上道出了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自古以来广西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封建社会称广西为南蛮之地,也道出了广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广西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广西自然灾害频发的客观原因,这是太平天国在广西爆发的客观自然方面的原因。赖莉云在《晚清广西的自然灾害及赈灾政策》一文提到了晚清广西复杂地理环境因素,概括起来有三点:首先,从气候方面来说,广西地处亚热带,南濒热带海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多。但由于季风环流不稳定 ,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形成了春夏季高温多雨、 秋冬季干寒少雨的气候格局。其次,从地理方面来说 ,广西地势四周高中部低,略呈盆地状 ,地貌以岩溶地貌与山地为主。岩溶地区地上河流不发达 ,地下水系比较发达,土壤蓄水能力极差 ,易涝易旱。雨季山洪暴发 ,降雨向岩溶峰林谷地、 峰丛洼地及峰林溶盆倾注 ,河水因受地下河顶托 ,一时难以排泄 ,致使洼地积水在短期内猛涨 ,形成涝灾。数天或十余天后,积水通过竖井或漏斗从地下河排走。旱季一到,这些谷地和洼地严重缺水, 表土龟裂,无法正常耕作。再次,随着人口增加,人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对自然的开发程度也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逐渐失衡。[1]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少,土地沙化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广西人民生活困难。广西这样的人地矛盾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之前显得特别突出。
(二)客家人的迁入对广西社会矛盾的影响
钟文典教授在其《广西客家》一书中提到客家的来源问题,客家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就南移,跨黄河,渡长江,其中一支抵达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接的地区,与当地的畲族互为影响,终于形成了客家民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客家人的繁衍生息,到了晚清时期,迁入广西的客家人与广西本地人的矛盾日益突出。19世纪中期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广西爆发与客家人的迁入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夏春涛在《客家人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一文中写道:客家是中原汉民在历史上向南方迁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民系 , 有着自己固定的方言和生活习俗。客家人的南迁主要由于战乱、灾荒、人口膨胀以及迁官、经商等原因[2]。广西本来人地矛盾就尖锐,客家人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经验和劳动力,这对广西的经济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客民的大量涌入和分布地区的越来越广,土客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逐渐凸现出来 ,引起了广西特有点“来土之争” 现象。这些加剧了广西本来就紧张的人地矛盾。
(三)太平天国起义前的广西社会经济
上述两方面原因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发展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前 ,已经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太平天国起义前,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双面影响,经济落后的广西 ,由于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而导致的土地问题和由于地方行政腐败而导致的社会不公问题以及行政效率的低下问题甚是突出。
广西特别的地理环境影响着广西的自然灾害的程度。一方面,广西离中央统治地区僻远,是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落后地区之一 。据资料记载,清朝庭每年在广西征收的地丁银仅为 69 万两 , 广西的人口虽然从顺治十八年(1661 年)的 113. 6 万逐渐增长到道光 20 年(1840 年)的 763. 3 万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的咸丰元年(1851年)更增长到 782. 3 万 ,但是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却仅从 1661年的 53939顷增加到 89620顷,人地矛盾非常激烈。并且广西境内山岭横亘 ,与外界交通不便 ,土地贫瘠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浔州府志》 记载: “道光十三年癸巳 ,桂平蝗。十四年甲午夏 ,浔州蝗 ,复大水。七月初七日 ,桂平大宣里鹏化、 紫荆、 五指三山水同发 ,平地深三尺 ,岁大歉。十五年乙未 ,平南蝗食草木百谷殆尽。十六年丙申 ,平南再蝗。十七年丁酉春三月朔 ,浔州雹 ,大如斗。二十年庚子六月 ,浔州大旱。道光二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 ,大旱” 由此可见,恶劣的农业生态使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使他们近乎陷入绝望 ,而各种繁重的苛捐杂税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嘉庆道光以来 ,全国范围内由于税收弊端引发的社会矛盾在经济落后的广西也很尖锐。 《民国陆川县志》 载: “夫广西之民 ,身之有丁也 ,既税以钱 ,又算以米 ,是一身而输二税。殆前世弊法 ,今既未能除 ,而又益以役钱 ,甚可悯也 ……清初沿前代旧制 ,地丁分二项征税。
农业生产能力低下落后 ,必然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下。王明前在他的论文《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及江南地区农村的社会状况——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分析》说道:广西商业落后 ,在全国贸易体系中 ,广西甚至沦为邻省广东的附庸。广东商人向广西贩送绸缎、 布匹等手工业品和奢侈消费品 ,而从广西贩出大米等初级农产品。在这种交易中 ,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经营水平 ,广西本省商人都无法和广东等外省商人比肩。押为期一年 ,利息是九出十三归 ”[3] 广西在全国贸易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以及本省商业为外省尤其是广东商人把持的事实 ,更进一步妨碍了广西人对新经济因素、新文化信息的接受。这就使得广西信息滞后。
(四)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广西的前期准备
有了上述的三个因素,但还欠“理论东风”。 出身农家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1843年第四次科举考试失败后,对仕途失去了信心,绝望于科举功名,情绪悲观,对晚清社会的不满日益强烈。了解到农民渴望土地特迫切的愿望,为对广大农民要求土地的神圣诉求和渴望公正政治的愿望作出回答,他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划起义。洪秀全把几年前在广州街头得到的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 《劝世良言》 拿出, 仔细翻看阅读。这对失落的洪秀全产生了排斥传统文化,接受西方‘新思想’的重要影响,于是他开始抛弃传统观念,接受西方‘新思想’,并对西方‘新思想’进行自己的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反对清朝的革命思想。是年秋,洪秀全与同窗好友冯云山、 洪仁玕一起成立了反清的革命团体——拜上帝会。从此以后, 洪秀全便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反清的农民运动之中。
1844 年5月, 洪秀全、 冯云山由于在本故乡传教收获成效不大,就由广东花县到达广西贵县赐谷村向当地的贫苦群众宣传拜上帝教。冯云山转入桂平县紫荆山地区以打工之名继续传教, 宣传组织拜上帝教会众。洪秀全则返回家乡,“一八四五—一八四六年间, 洪秀全重新在家乡执教, 并埋头于一种以拯救苦难的群众为宗旨的著述, 写成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 和 《改邪归正》 等著作。在这些著作里, 洪秀全用儒家典籍作为拜上帝的民族的和历史的根据, 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教义揉合起来, 通过穿着中国之袍的上帝之口, 道出了农民群众的某些心声。 ” 这些理论著作成为洪秀全领导农民反清运动的理论基础, 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反清的旗帜。至此,洪秀全的初步理论准备已经完成了。
与此同时冯云山深入紫荆山的传教,在冯云山的宣传下,那里的有着反抗统治阶级压迫传统的贫苦百姓纷纷加入拜上帝会组织,随着入会群众的与日俱增,人民群众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之, 1849-1850 年间, 广西饥荒连年, 山区人民群众更是无法生存下去, 人民群众反抗统治阶级的革命情绪因此而高涨。武装反抗清朝统治阶级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领导群众对地主阶级进行斗争, 便形成了以洪秀全、 冯云山、 杨秀清、 萧朝贵、韦昌辉、 石达开等人为主的领导核心。1850 年6 月, 洪秀全面对日益发展的大好革命势, 发布了总动员令, 号召各地拜上帝会众于当月到金田村进行 “团营” 。一场武装反抗清朝政统治的伟大农民革命, 即将爆发。
19世纪中期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各种沉积已久的因素中,在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作用下,终于在广西爆发了。以上便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在广西的原因。当然,还会有别的其他原因,总之 ,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史研究并没有走到尽头。只要持续努力和改进 , 新的收获或许就在眼前。
此次农民运动的爆发一方面对当时清政府是个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非但没有实现其纲领中美好理想社会的措施,而且,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我们今天再回头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看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所以在广西爆发跟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有着分割不开的联系。广西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与广西的自然地理位置有着直接联系。今天日益开放的中国,广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结合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定要抓住优势,变劣势为优势,实现历史性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广西乃至全国,都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基础稳固了,才能赢得农民和全国人民的民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走向新的辉煌。
[1] 《晚清广西的自然灾害及赈灾政策》,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12月。
[2]夏春涛:《客家人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载《东南学术》1998年第5期
[3] 《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及江南地区农村的社会状况——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分析》,载《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 赖莉云:《晚清广西的自然灾害及赈灾政策》,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12月。
[2] 夏春涛:《客家人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载《东南学术》1998年第5期。
[3] 王明前:《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及江南地区农村的社会状况——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分析》,载《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 夏春涛:《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 周松柏:《基督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对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载《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4版。
[6] 罗旭华:《略论太平天国起义首先在金田爆发的原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7]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钟文典著:《广西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