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职业——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有一个朋友成了某西方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但他的那个古微小生物研究对我来说就没吸引力,在那种显微镜下长期照那些古生物的碎片,肯定不吸引我,尽管看起来他的名头蛮有影响的。有一个慕名而来的小朋友说让我推荐去拍电影,我说我没那个门路,也不是很知道那些规矩,所以帮不上忙,然后我问她为啥要去拍电影,她说了自己对于表演的兴趣,我当然对于表现自己兴趣的情况一般是肯定的,但是我在听完她的介绍后可以肯定的是,她既不知道拍电影的具体要求,也不知道自己的具体特长,她所有的是对于拍电影这个职业的某些形象要素的兴趣,那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羡慕的职业形象——我们觉得拍电影露脸,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拍电影的实际工作场景,甚至有的时候需要的传说中的潜规则;我们觉得做体育明星露脸,但是我们其实不知道锻炼的辛苦与付出,尤其很少知道即使奥运冠军找个合适的工作还要在余生中对付伤痛的场景;我们觉得居里夫人得到诺贝尔奖非常体面,但我们其实不知道物理实验室工作的枯燥,还有长期在那里工作的放射性威胁,而正是这一威胁夺去了她不算长的生命。因此,我们的年轻人对于任何一个职业的兴趣不应该基于对于职业的形象性认识,还要去透过实习、兼职、参与而获得更多的实质性的认识,在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才能做出合适的决定。当然形象也往往是职业本身的组成部分,有的时候也正是其形象部分构成了我们追求这一职业的动力,但是大部分持续而有成就的职业选择更需要对于职业实质有了解。

 

    职业需要技能、长期的投入与反复的操作,对于爱好这行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其意义所在、可以接受至少是可以忍受的。仅仅看职业形象的人就很难深入职业实质,因此也不容易取得真正的成就。现在我们很多职业的形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不少被夸大了,或者被曲解了,还有一些被抹黑了,比如职场还真的不像《杜拉拉升职记》说的那么黑暗与庸俗,但是一部电影的流行也让职场本身被抹得更黑,似乎为我们很多本来已经对于职场不很熟悉的年轻人回避接触社会提供了更好的借口;再比如很多人对于公务员职业的形象也有很多的误解,至少在今天致力做服务型政府的口号下,为了安稳而考公务员的人群不是与趋向背道而驰的么?总之,仅以形象而不以经验与体验做职业选择是没有根基或者很难持续的,职业界对于学生开放见习,与学生们积极实习,是突破这一点的紧要处。

 


昨日场景:接待印裔朋友。为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董事成员提供讲题:中国的民意调查。与同事餐叙。

 

今日链接:敬请广大博友欣赏左侧私坊链接中本人的土耳其游记——蓝水跨洲之城http://www.horizonkey.com/lszc.ppt

 

今日小诗:

天意

 

风过沙脊平,

手摇桃伞停。

谁囤三尺雨,

漫上芳草庭。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酸奶子仁

炒熟剥出的葵花子、南瓜子各二两,山核桃仁二两,放入黄桃味酸奶两盒拌匀,分小碗做甜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