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十四章:善于建设新世界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本章为训教之辞。老子教育统治者如何才能让政权江山世代相传,而不会覆亡。要“善建”、“善抱”,内圣才能外王。从修身做起,推而广之至家国天下。儒家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正是源出于此。

       善建者,这个建立,建设,树立,引申为做什么事情的意思,包括立志,做房子,都包括在内。善于做某件事的,都会让人不能反对,不愿意反对,而且能坚持去做,愿意去做。在立志方面,就是善于立志者,立志之前都会充分思量,一旦立志就不会随便更改,在一个国家,建立政权功业,就会尽量符合人民的意愿与利益需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使得政权稳固。善抱者不脱,字面意义是,善于抱住什么东西的,就不会脱手,逃脱*(比如打架时抱住别人一样,善于抱人的,就不会轻易让人甩脱),这里表示善于做某事的,就会深谋远虑地去做。

  引申来讲,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心,心若浮萍,毛毛躁躁的,干什么都不会干好,相反,有一颗坚韧不拔的恒心,无论干什么,都会成功。

以修身为起点,推己及人,由近及远,推而广之,以至王天下。这样的学说在先秦很流行。《老子》里有,《大学》里有,先秦的另一本重要著作《管子》里也有集中的论述。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管子o形势第二》)

  “道”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运用它各有不同。有的人懂得道而能用以治家,他便是治家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用以治乡,他便是一乡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用以治国,他便是治国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用以治天下,他便是治天下的人材……要保持强盛,就要顺从天道;要安危存亡,就要顺从人心。违背天的法则,虽然暂时强盛也必将衰败;统治集团和民众对立,虽然暂时稳定也必将危亡。想要一统天下称王而违背天道,天下不可能让他一统称王。

  《管子o形势解第六十四》是对其“形势”篇的逐句诠释。有兴趣的看官可以找来进行延伸阅读。我在此仅挑上段引文中的“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十六个字,给各位看看《管子》是怎样诠释解道的--

  “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虽已盛满,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故曰,'失天之度,虽满必涸'。臣不亲其主,百姓不信其吏,上下离而不和,故虽自安,必且危之。故曰:'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地大国富,民众兵强,这是繁荣的国家。虽然已经繁荣,如果没有深德厚惠来安定它,没有法度策略来治理它,国家还不是他的国家,而人民也还不是他的人民。所以说:“失天之度,虽满必涸。”臣下不亲近他们的君主,百姓不信任他们的官吏,上下隔阂对立而不和谐,虽然表面维持稳定,必将产生统治危机。所以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其实不管做多么平常的事,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是不行的!没有吃苦的准备是不行的!没有碰壁的过程是不行的!没有拼死的精神就更不行!那只会知难而退,自己给自己找托词.放大假的人,就只能是一事无成!

  "善建者不拔"的意思就是说,善与树立信念的人,他的信念一旦建立起来,就不可能再更改,永远也不会动摇.

  "善抱者不脱"的真意就是,善于树立信念的人会把念头牢牢的抱在怀里,任是谁也夺不走.骗不走.偷不走,永远也不会丧失.

  所以,拥有一个善于树立信念的意识,拥有一颗坚定信念的心,就没有我们做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