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烟雨古城
炎炎夏日,人们或是扇着蒲扇,或是躲在空调下,嚼着零食、喝着饮料,看世界杯。喧闹,成为这个季节的主基调。身为不折不扣的西班牙球迷的我,本应该参与到呐喊的队伍里,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融入这种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之中。总是跟病歪歪的猫一样,下了班,就回家窝在床上看书,然后呼呼大睡,没有了以往工作的热情、生活的鲜活和激情的浪漫。问起原因,应该说是由于“厌倦”的情绪让这样的“宅女”状态懒懒洋洋形成了一种惯性——嘻哈的常态下,长久地隐藏了一种孤独与无奈,无人体察,可能他们也不愿去体察吧。
前几天有个机会,参加一个上海世博会在苏州的论坛,名字叫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论坛会场设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湖畔、芦苇,有些凉的风,成为了这些天的触觉与感官的基本轮廓。但可惜,两天的论坛内容实在太精彩,于是,我像个贪婪的掠食者,穿着高跟鞋与连衣裙,不惜脚趾的疼痛,穿梭在各个平行论坛的会场之间,汲取着每个名人大家的高谈阔论,根本没有时间去走走悠长的水边木栈道。
尾声的几天,我并未随着大部队继续进行项目考察,而是赶第二天的飞机,辗转杭州返回南宁。幸好,这样能给我留出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约会苏州的古老与现代。
烟雨蒙蒙的天空,完全没有仲夏的燥热与悸动,倒是多了几分凉风习习的早秋之意。漫步在养育着闲情逸致的明清园林之中,头顶是黑瓦白墙、身边有亭台水榭,本该闲适、本该惬意。可此时心头却为雨雾飘洒,无端地陷入了忧郁的沉甸......
姑苏古城的石板街巷是那么曲折悠长,不由人想起著名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突然,身边略过一个身着白色衣裙的女孩儿,走过的一瞬,留下一阵丁香花蕾般淡淡的香。女孩面庞文静清纯,贴在耳畔的手机边传来她柔软如丝的吴哝软语,倒是真的让我联想到4、50年代,一个温婉的女子穿着旗袍、撑着油伞,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孤独地徘徊的背影......好美!
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题为《枫桥夜泊》的传世佳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韵钟声千载流传,寒山古刹也因此名扬天下。
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白帆高挂、乘风破浪的叱咤风云?但也自然少不了收篷歇网、歇脚靠岸的平淡低落。就连这张继也是在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才出此不朽之作的。然而这位张懿孙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乌啼,熔铸成寥廓的胸臆,也道出了“泊”字的深刻内涵。
随着寒山寺的钟声悠扬,行色匆匆过,游人依依来。短暂的遛涟,读不懂“无字碑”。更不可能细品寺院与“寒山”、“拾得”的因缘。故,估计很多人与我一样,均没有“夜听枫桥钟,晓汲松江水”的感受。望着逐渐稠密的游客,有操着各地方言的老人、妇女、男人和孩子,还有三三俩俩耀眼的时髦女郎。人们更多地是举着相机拍摄着自己与标志建筑景观的大头照,很少去细细研读这里的历史与沧桑。突然在心中默默祈祷,能真的飘来一个白色丁香花一样的女子——淡雅的身姿,纯净的内心。她能像一滴纯净的水,浇灭这个世界与人内心的浮躁与纷杂。
想想戴望舒所在的年代,还有着童话般的境地,还有着人们为了理想与信念斗争的火热。而如今,我们虽然总是希望带着淡淡丁香味道的简单与纯洁的出现,可往往事与愿违,那种玻璃般透明而简单的人间关系早已随着雨飘去,很远,很远......
有时候,我们的生平,不是却胜似一块寒山寺内“无字碑”——经历世态炎凉、气象万千,在火毁、雨涮中幸存延革。也许,这才是人生......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