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近在眼前,粽子作为最具民族文化特质的食品,将裹挟着独特的清香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按理说,粽子和教育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如果真追求它们之间有什么牵连的话,勉强可与“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沾边。或许是久居学校的缘故,多少还称得上对教育的生存现状略知一二,更对今天教育面临的尴尬窘境感同身受,我竟不由自主地臆想到“教育像粽子”,放纵思绪四处乱窜,居然还能从多方面加以佐证,深感苦恼却也只有默认,但不知你是否相信?
鲜米被裹上粽叶再束之以绳索,此乃包粽子的基本方法。就今天的教育境况而言,其生存状态与粽子何等相似,虽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类的华丽外衣加身,却不能从此过上好日子,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绳索”争先恐后地将教育紧紧束缚,或是高喊一声“安全责任大于天”的口号,学校便从此不敢去组织学生参加什么校外实践活动,偶尔为之则学校领导和教师总在提心吊胆;或是高高举起名目繁多的法律条文和师德规范,教师便不敢理直气壮地对学生中的问题进行惩戒,稍有不慎可能招致无穷无尽的烦恼;或是有人喜欢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责任无限拓展延伸,明明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学校和教师却不得不陪着四处寻找,如若不然一定会被批评为没有责任心。凡此种种,真可谓不一而足,它们无不是在清楚地向公众表达这样的信息:教育,其实就是那被捆一日紧似一日的“粽子”。
过去常常是不到端午就热切盼着有粽子可吃,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此并不在意,于是,粽子难免也就成了类似中秋月饼的应景食品,更多具有的只是象征意义罢了,口头上还在说必须得有,心底里已经是有当无,正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高考已然落下帷幕,中考正在或即将在各地相继展开,教育特别是教学质量又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以至蔓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如果以为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实在是谬则大矣,人们关注的是自己切身利益而非真正重视教育,常常也带有应景的色彩,甚至还有更荒唐的事发生,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在文中曾经提到过一个问题,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得学校教务部门消息,有几名高三保送生不肯交高三下学期的学费,甚至有学生提出,由于他们竞赛获奖并被北大清华录取,学校还应当付给他们奖金……,他们认为自己为学校在社会上挣了面子”,想想这些学生非但不感激学校和老师曾经的培养,反而大言不惭地表达赤裸裸的直白要挟,真有些为今天的教育感到相当不值,可让人很无奈的是,这就是时下教育在社会和人们心目的真实地位。至于教师节才让人们得以见到的教育“风光无限”和“隆重表彰”,明白人都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关于粽子的来历,流传最广的当属纪念屈原之版本,古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传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恕我不敬,果然依这种说法,粽子实实在在是当定了“牺牲品”。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命运居然和粽子惊人地一致,明明是社会矛盾引发的问题,总有人会把教育拿出来说事,仿佛教育才是最应该负责的“罪魁祸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鲜有机制去追究家庭教育的失职,更没有可能“清算”不良社会环境的蛊惑,这笔糊涂账常常毫无道理地被记在了学校和班主任的头上,尽管他们做了很多的帮教转化工作;甚至在没有可能让人完全自由地说真话的社会环境中,孩子在作文中编造了一些谎话,也被无端地指责为这全是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师惹的祸。站在同样身为教师的立场上,我当然不能说教育“千里江山一片红”,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在教育中存在着,我也不敢自诩教师们在教育和管理上“个个都是霍懋征”,教师队伍中也有辱没师道尊严的人,但遇事如果缺乏理性的分析,凡事都只想到把教育搬出来当牺牲品,还是不能让人信服。更让人头疼的问题是,竟然有教育中人刻意自贬,惟恐人家不拿教育当“出气筒”。
小孩子都知道“没有蒸煮哪得粽子香”,其实,今天的教育也时刻处在痛苦的煎熬中;今年吃过粽子,粽叶洗洗晾干还能来年再用,教育改革也总在风起云涌地不断变幻着名称、形式,可最后你会发现常常也不过就是“新瓶装老酒,换汤没换药”,依然是应试教育最有“生命力和号召力”。总之,把端午的粽子和今天的教育放在一起比较,竟然让人发现它们有太多相似之处,但不得不说的是,想到“教育堪比粽子”实在是一件让人很苦恼也很无奈的事。相信也罢,不信也好,这就是存在于大家眼前的事实。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