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蕾一夜沐雨开——全国少数民族作家2010改稿班侧记


80后的感恩

“我是这样来理解饮水思源的,《民族文学》提供的慈善,我认为在这里慈善二字并非布施,因为慈源于一种博爱,善源于一种感恩,正是这种双向的互动,给了我们一种进步的力量来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80后的心声,更是所有改稿班作家的心语。

80后的几位小伙子,他们非常可爱,当他们羞涩地说着自己是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时候,我读懂了《民族文学》举办这个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的意义,叶梅主编近两年来反复强调《民族文学》要办成精品杂志,让民族文学与作家共同成长;精品何来?精品不仅要从现在成熟的作者中得来,更要着力培养年轻的80后、90后。而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创造力,一种责任感,一种潜能。

“我父亲刚刚去世,他给了我生命,但民族文学给了我文学的生命,所以我放下悲痛,背上简陋的行囊,毫不犹豫地前往呼和浩特开始了我的寻梦之旅。 土家族作家田冯太提起父亲眼睛还有些湿润。

来自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文化体育局羌族80后作家王明军,当说到他参加稿班的体会时,纯朴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我是第一次走出四川那高峻的大山,第一次来到美丽的内蒙草原,第一次与那么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同吃同住同交流。而这一切,却是在我孤独的文学创作中快要坚持不下去时,第一次参加了如此规模盛大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

我清楚记得在2010年的4 10日收到《民族文学》2010年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的通知时,我既高兴又惊喜。说实在的,参加这样的文学活动在之前我们县是没有先例的,再加上繁重的灾后重建工作,各个灾后建设都需要人员,但领导很支持。”

改稿班里还有如向迅、羌人六等青年作家。他们个个锐气、灵敏,同时也不乏思想的深度,尤其是诗歌观点,见解独到,一针见血。

 “作为一个贫穷落后山区里出生的孩子,做梦都没有想到在北京城里还有一个关心我成长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的老师们。”这位荣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8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重庆市教委、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普通高校20072009年度科学学术创新标兵”的苗族小伙李金福,几天来始终沉浸在幸福和感恩之中:“接到参加会议的通知是个意外,我只不过是个刚刚开始写作的大学生,来到这里见到了那么多有成就的作家,过去我只在书籍、报纸和电视里见过他们,这也是个意外,听李敬泽等专家和老师编辑讲课收获之大又是个意外,这与我们在课堂里听课所收获和感受的不一样,可以说我每天都被意外包围着。我感谢民族文学给了我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获得了文学创作的真谛,我想今后要加倍努力创作,写出好的作品,回报民族文学,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阿不来提·努拉洪是维吾尔族80后的小伙子,激动地告诉我:“当我接到《民族文学》通知我参加改稿班的信件时,流泪了。我生在伊犁,但从来没有走出过家乡一步。没有坐过火车,但大家知道我要参加《民族文学》改稿班后,都为我高兴,他们自发性地为我凑足了路费,他们说我是他们的骄傲。” 努拉洪泪花闪闪地说,“当叶梅主编知道了我的情况后,鼓励我好好创作,多看书,多翻译作品,在翻译中提高翻译质量,并且为我了解决了车票。”

扶持新人推出新作是《民族文学》的特色,从近期刊出的蒙古族80后青年作家专号和藏族青年作家专号上,可以看出《民族文学》在着力打造青年作家,因为青年不仅是国家的希望,更是文学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