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热风险并未完全解除


中国国家统计局于上周公布了5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让市场放心的是,中国的各项经济数据表现相对平稳,出口表现超预期,信贷增速也保持稳定。简单来看,中国经济已经避免了“二次探底”的可能,在未来的几个月中,我们预计,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将逐步稳中偏紧,防止经济过热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基调之一。

在本次数据公布前,国际金融市场几乎是风声鹤唳,可以说是坏消息不断。各个金融市场都处在不断寻底的过程中,而首当其冲的是欧元,在美国5月的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下跌。而在中国5月经济数据公布后,全球金融市场则逐步开始稳定,风险偏好也开始上升。这些状况也表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由美中经济领衔的新阶段,而日欧的影响力将在未来逐步降低。

首先让市场惊喜的是中国的出口数据,5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48.5%,贸易顺差则再度达到了200亿美元的水平上。虽然一个月的数据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这几乎表明,中国的出口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较小,尽管未来的几个月中,中国出口将仍然可能受到弱势欧元的冲击,但我们相信,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出口来说仍然是“补充性”的,其很难对中国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工业产出和投资数据来看,这两项指标的增速已经在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见顶,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反弹过程已经全面完成。由于受到再库存的推动,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的反弹势头都极度强劲,而随着再库存的结束,中国经济将回到正常发展的道路上,即工业增速和投资增速保持在15%和20%左右的水平上,而我们在过去数个季度看到的20%和25%左右的增速将一去不返。与这两项数据同时见顶的,是货币投放量和信贷数据,5月份的信贷规模约为6400亿,尽管高于市场预期,但与去年动辄七八千亿的水平相比,目前的新增信贷规模将无力再支撑超预期的高增速,同时,M1和M2等各项指标也逐月下降,表明中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尽管没有完全退出,但加码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各方面关心的通胀数据则让人有些担忧,CPI达到3.1%,略高于市场预期,第一次高于央行的警戒水平,同时,经济学家们普遍预期的三季度后通胀率逐步回落的势头能否真正实现,仍然是一个未知数。PPI则大幅高于市场预期,在国际大宗商品下降的大环境下,国内的生产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可能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和时滞性原因,但这项数据一直表现超预期,仍可能表明国内存在着过多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否是投机性的,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未来的几个月内,CPI将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上升局面,如果PPI进一步上升,中国将可能动用加息手段。

在中国经济逐步走稳、国际金融动荡逐步缓解后,人民币升值将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事实上,美国方面已经针对人民币再次发难,我们相信,在六月底前的G20峰会前,人民币议题很可能再度占据国际媒体的重要版面,而如果中国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将逐步增大。尽管中国官方一直意图降低外界对其的政策预期,但笔者认为,在人民币的议题上,仍然是“晚动”不如“早动”,“浮动”比“固定”合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度升值,我们相信中国政府已无必要进行一次性升值,增大人民币波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将更加可行。从政策层面来说,这样的决策也更加简便,遇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小,同时,决策者也不必为一次性升值的幅度而头疼。

另外一个中长期的议题,则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在富士康和本田事件之后,中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工资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对于中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讨论也日益高涨。笔者认为,工资成本上升将成为未来一个显著的经济现象,工资上升会带来中国消费能力的增强,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通胀压力也将在中长期的时间内存在。处理“消费”与“通胀”的悖论,人民币升值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政策手段。

但从短期政策取向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保持稳中趋紧的基调,由于经济指标保持正常,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几乎没有放松的可能。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投资者仍不可忽视加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