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绝——泾县宣纸


中华一绝——泾县宣纸

 

      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皖南泾县有一个著名世界的文化瑰宝:泾县“宣纸”,它所具有的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其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载体,实为中国中华一绝、艺术瑰宝。郭沫若先生曾为其题词赞誉: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也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泾县宣纸诞生之后,其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宣纸是我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产地在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属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制造宣纸,以为生计。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性。宣纸就在造纸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弥猴桃藤)汁。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决定了其宣纸的不可复制、无法替代的根本原因。

抗战时期日本想把宣纸的技术和方法窃取过去,并曾将当地宣纸厂的两名老工人掳掠至日本,按照宣纸的原料和加工工艺精心制作,但是事与愿违,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制作出的纸张,没有能够达到宣纸的独特的神效而告失败。

宣纸品种按原料配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厚薄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夹宣、二层宣、三层宣等;按规格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丈八(檀香宣)、二丈(又称:千禧宣,于2000年被作为最大的手工纸登录吉尼斯世界纪录)以及各种特种规格等;按纸纹又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白鹿等;此外还有生熟之分,熟宣(又称:加工宣)共有玉版、蝉衣、云母、冰雪、煮锤、洒金、矾宣、彩色洒金、仿古色宣、水印瓦当等共约六十多种。宣纸制品有册页、印谱、信笺、仿古对联和高级宣纸折扇等。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生产的高、中、低档及各种规格的纪念宣纸畅销海内外,在深受客户喜爱的同时,还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及西欧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