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台湾的底气


吕志青/文

  随湖北省作协代表团在台湾待了十来天。回到家有做杂志的朋友问起感受,并让我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为了不扫朋友的兴,想了想,说:台湾的经济起飞早于大 陆,因此整体看起来似乎有点“旧”,但“旧”得有底气。也就是说,是一种经得起细看的“旧”。

  的确如此。在台湾,新的建筑并不是很多。但无论新与旧,看上去大都显得比较精致。其中也包括了风格的多样化。比如台湾的酒店,每一家的装饰和陈设风格 都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一味地只在豪阔上做文章。大堂的总台也不是一式的齐胸高的柜台,有的分成几段,有的较低矮,有的还在柜台外面设有木凳木椅,感觉上 也较亲切。比较起来,大陆的建筑、包括装饰、陈设却有着更多的一致性。

  在走马濑农场,我看到连护坡也做得十分讲究,在石坎之外另有木头的装饰架。在“船帆石”附近我看到一家普通的海鲜店,墙上的黄色、天花板上的黑色木构 架与女服务员的红围裙形成了很协调的色彩对比。在阿里山我们看到了日据时期留下的木结构火车站,从造型到制作都相当完美。小铁轨旁边的红桧木栅栏朴拙而精 致,一根根竖立的栅条以及栅顶上的横木都经过精心处理,用来固定横木的不是铁钉,而是极为规整的木楔子,留在外面的平面印痕看上去圆圆的。算起来这些木栅 栏已有不少年头了,有些旧了,但今天看上去依然精美。比较起来,大陆的建筑中粗糙之作颇不少,有的乍一看很豪华,但却不能推敲细节。

  审美上的差异其实有着创作思想上的根源。记不清是不是在台南,看到某幢建筑上写着“生活美学馆”几个字,似乎是一处为人提供通识教育及其培训的地方。 后来得知台湾有个生活美学运动,其宗旨是让美进入生活,首先是进入人们的意识。而在大陆,最初是斗争,现在则是稳定,至于生活美学,一直不是一个重要问 题。我相信,在台湾,美之进入生活多半并非肇始于这个运动,而是有着更为久远的渊源,其中包括了多种文化的交融。

  往深里追究,台湾“底气”的来源应是多方面的。在台湾的十来天里,我们也曾经过了一些乡镇,一座座小楼,大都显得颇有格调。房顶上都有一个银白的储水 罐,在阳光下很是耀眼。用金属板做成的仓房,外面漆成灰色或土黄色。不时也能见到一些欧式小洋房。几乎没有见到破烂的房屋。水田里生长着茭白。间或看见一 台装载机在整修农田。周围是椰子树、槟榔树,香蕉树则有黑的木支架。靠近路边的绿篱上不时出现一些艳丽的鲜花。

  在日月潭水社码头附近一家餐馆里,我们曾和来自彰化县二林镇的一些农民有所接触,他们的纯朴中除了那种来自田野的单纯和自然,还有一种富足与平和。追 究起来,这种富足与平和也许与台湾的土改不无关系。台湾的土改不是阶级斗争式的,台湾的工业化进程也与大陆利用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来为实现工业化 提供积累的方式判然有别。台湾今日农民的生活状态多半还与独立农会的存在有关。据说99%的农户都加入了农会。由于强大的独立农会的存在,不大会出现土地被强征、农户被强迁并且状告无门之类的事。资料显示,台湾的人均收入在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大约排在第二十五位左右。大而化之地说台湾可算是藏富于民了。

  在台期间也看了几个寺庙。其一是龙山寺。去龙山寺的下午,寺庙里挤得水泄不通。问了一下,那一日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一。据说每逢初一和十五大都是这般景 象。殿前的空地上摆了许多花篮,几张巨形长桌上则是各种糕点和水果,无疑都是信众带来供品。所有人在一齐唱经。神态极为虔诚。人实在太多,有人因为难以挤 进正殿,于是就在正殿台基的下面,朝着那石基跪拜。

  去淡水镇的那日正下着小雨,我看见一个匆匆赶路的女子从福佑宫门前经过时忽然停下来,站在门外,面朝大殿双手合十,默祷片刻又匆匆离开。显然,宗教生 活已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台禅寺则又是另一番景象。除了建筑上的奇观,更主要的是他们在“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等方面的惊人建树。禅寺在台湾和海外的精 舍已超过了九十家。大量的佛教艺术珍品。尤其是,除了佛学院,他们还能自主开办普通学校。从小学直到高中。校舍、设备、师资包括教学理念,都堪称精良。禅 寺的功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而且如此宏大的建筑以及其他设施均由民间投资。寺内常住僧人亦超过了一千之巨。由此可见台湾宗教之自由与兴盛。

  在淡水镇,面对那座用红砖精砌的哥德式小教堂,我们又起了别的感叹——关于加拿大传教士马偕的感叹:马偕所创立的一切,包括教堂、医馆和学校,至今仍 在发挥作用;而他本人则成了淡水人无比崇敬的外国人。有关他的遗迹也随处可见:他当年登岸的地方,他的租住处、故居以及他最后长眠之所——墓地,在某个街 口有他的雕像,还有一条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由此联想到我所生活的城市,在那里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人物,然而有关她的事迹却早已湮没无闻了。在大陆,关于 宗教,不少人至今仍热衷于引用马克思的“鸦片”之说。其实,在“鸦片说”之外,马克思还说过另外一句话:“宗教是无情世界里的感情。”

  实际上并不仅仅只是感情,一个从信仰中生长、升华出来的人物,他(或她)会一直照耀别人的生活,其力量远不是那些应时而生的“标兵”和“模范”所能比 拟的。且并不需要特别的张扬,不需要讲演团和报告会,不需要热泪盈眶,不需要振臂高什么响亮的口号。相反,它只是无声润物。只要海风不息,细雨飘洒,那些 陈旧的筑就会发出一种静谧的回响。宗教对于人的精神生活是如此重要。事实上,法律只管住社会的底线,信仰才能引人无限向上。台湾的“底气”应与此有关。

  在台南文学馆里,有对于台湾文学主题的概括。其中一个主题是“反殖与认同”。在我看来,在台湾,反殖与认同既可以表现为一种对立,有时也可能表现为一 种交叉状态。也就是说,这几种状态都是可能存在的。拿反殖来说,阿里山的受镇宫的数次迁建,实际上就是对于日据时期推行皇化运动、打压台湾本土宗教的一种 抵抗。另一方面,文化方面的某些认同多半也是存在的。台湾的歌曲中有一些明显受到日本曲调的影响。日本的建筑,包括由日本人设计的欧式建筑,也对台湾人的 生活与审美发生过影响。我们看到,在台湾博物馆(原为“台湾总督府博物馆”)里仍存有儿玉源太郎(日本第四任台湾总督)和后藤新平(民政长官)的铜像。有 关的文字说明中也没有什么激烈之处。日据时期,日本人从印度阿萨姆省引来茶种在日月潭地区试种继而加以推广,以至今天的日月潭成了台湾阿萨姆红茶的主要产 地。对于这些,台湾人并不回避,从这里也多少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历史的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

  在台湾的十来天里,一行人差不多环岛绕了一圈儿。当大巴行至台东滨海公路上时,导游遥指海平线上一模糊小团对大家说,那就是绿岛。绿岛曾是关押政治犯 的地方。柏杨曾被关押在那里近十年。据说岛上有柏杨立的“绿岛人权纪念碑”。关于绿岛,不少大陆人都是熟悉的,包括旋律优美的〈绿岛小夜曲〉。当年不少大 陆女生都很喜欢这首歌。上世纪八○年代中期,台湾开放党禁和报禁,逐渐走上了民主道路。事实上,离开了民主,任何地方都难以避免黑暗岁月。住在宾馆里,不 时看见电视里有人对当局发出激烈的批评。党派之争亦十分热闹,显出一种政治生活的活力。

  在台湾,任何一个宾馆里都看不到烟灰缸。任何一个地方也很难看到有随手扔下的香菸头。台湾的香菸,各种牌子之间其价格相差不大,香菸也不够有劲。烟盒 上还有吓人的图案,满口黑牙和孕妇的大肚子,所有这些,让我感到台湾对于香菸行业似乎采取的是一种令其日渐萎缩的政策,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税源。在 台湾也没有看到太多的垃圾桶。想想也很有趣,台湾如此干净,但垃圾桶却不怎么多。

  台湾人的表现也常有出人意料之处。在台南文学馆,为我们作讲解的是一位义工陈一平先生,他本是某饲料公司技术部经理。据我所知大陆的这类场所里是没有 义工的。这位义工不但为我们尽心讲解,还主动说,若我们留下地址,他可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传给我们。果然,一到家就看到了他传来的电邮。除了热爱文学和公 益,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理由会使他这么做。我以为,一个人的生活境界如何,就是看他能否脱离开自己的实际利益去做一点别的什么事。我们此次来台是由夏潮 基金会接待的。带团的张晓平始终无微不至。即便是在我们离台之后她仍热心为我们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从她身上,我能看出一个台湾人对于职业的基本态度,当 然,还有友情。

  在日月潭伊达邵一个卖工艺品的小摊前,我听到从音响中传出的一支歌颇有三○年代之风。旋律优美至极,又带着回首的沧桑。我很想知道歌名。店主是一位三 十来岁的邵族少妇,见我问起连忙从音响中取出光碟。由于不知道适才唱的是哪一首,她建议我把那些歌名都抄下来。这份热情使我顿生感慨,你不买别人的东西还 要麻烦别人,这种事在大陆如今恐怕难以见到了。

  台湾的官民关系也较和谐。一次在士林街逛夜市,突然看见有小摊主收摊奔跑,一问,是躲避收费的管理人员。有人问陪同我们的台湾作家,有没有管理人员动 粗的现象?答曰,极为少见。走到了士林夜市街的尽头,有人想小解。陪同我们的台湾作家说可到街心花坛对面台北警察局士林分局里去解决。说着带着几个人去了 那里。门前几级台阶上,左右各立一宣传牌,上面画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形象天真可爱。完全没有警局的森严之气。警员也态度和蔼。后来与台湾朋友谈及此 事,朋友说,尽管可去警局上卫生间,但一般还是不去,怕警员以为出了什么事一时紧张起来。这种说法颇耐人寻味:进警局是警员紧张而不是老百姓紧张!政府的 一些建筑也并无多少奢华之气。比如我们到过的士林分局,门厅不大,卫生间亦狭小陈旧。我猜,台湾在行政开支上多半会有严格限制,不时听到有人议论政府即将 开工的某个工程,“那要花不少钱罗!”这类谈论说明台湾人已经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了。

  凡此种种都成就了台湾的“底气”。当然,台湾并不是没有可批评处。我想,如果深入下去,我们可能会发现台湾的某些不足,甚至许多不足。但无论如何,台 湾目前所具有的成就已堪称宝岛。这个被大海环抱的岛屿,有着广阔的视野,在近岸的地方,是雪白耀眼的海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