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现在可以投资银行股吗?(二)


 

翠薇隐者

银行因为地产新政、地方融资平台和再融资等问题,现在几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狠不得都打它一下才痛快。
就算上面说的三个问题都是问题,那又怎么样呢?因为价格它已经反应了这种预期了,必竞银行下跌多时且较深了。
真理就是,在市场中永远只有少数人赚钱,因此我们只有站到属于少数人那一边才能赚钱。现在市场真的很是恐慌,尽情的卖出地产股及银行股,而炒股真正需要的是逆行军,与其中跌了很久几在尾部时间更是这样的。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在A股市场中,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在别人贪婪小盘股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银行股时我贪婪?"

正因为银行股成为过街的老鼠,因此,就必然很多看似正确的认识实质上是情绪上的产物。
看下面叶博士的说法吧,她说:”“银行给投资者的回报有多少?以建设银行为例,2009年每股收益0.46元,每10股派2.02元,总共派现472亿元,分红方案丰厚。在分红的同时,建行推出10配0.7股的融资方案,融资上限750亿元,为了少少的分红,股东还要倒贴200多亿元。”
叶檀博士都这样说啊,我不太同意,因为银行只有今年才大量的再融资,你就不能只说今年的情况,以一年的情况把银行这几年的分红都抹掉了。
算银行分红更多还是融资更多?要去算多年的,不能抓住一年不放手啊!
比如工行,除去第一年IPO上市融资这一非经常性融资,那么,工行上市来分红过4次,每10股分红总额为4.84元,每一股分红为0.484元,而工行的股本为3340亿,那么上市来分红总量为1616亿。
而这次工行仅250亿的可转债,用1616亿去除250亿,得出工作分红是其再融资的6.46倍。
常常,用数据说话,可能就是我们的那双慧眼吧?!

 

落日孤烟

很难取舍,的确,如果银行一如前一个五年那般出色,那么现价介入确有暴利机会。
但这是个一次错前面对十次都化为乌有的行业,为了逃避那一次的崩溃,是不是该错失十次的良机。但你需要在这十次里都面对看着别人暴利的无奈,还有忍受别人笑你胆小的指责(“我说吧,没问题的”,“中国经济还要高增长十年二十年,不能错失银行股”,“银行哪有坏账,自已吓自己”)。
不过我依然相信,真正出现大规模的坏账,不会有太多的人能提前预判,也许不是这一次,也许不是下一次,但总归会有的。
我还是愿意拿出30%以下的仓位去搏下(包括所有金融房地产类股),这个一定要控制好仓位。一次失手足以丢掉十次成功!!

 

sitem00n

银行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尤其在中国。我一直有种感觉,银行很像连锁快餐店。基本上,找个地方,开个门店,把老员工派过去,招些新员工,然后就可以服务赚钱了。银行的确是不干蠢事就不会不赚钱的行业。
对于这种企业,再融资不可怕。因为融资后无非是开新门店,或者补充核心资本后再利用杠杆放贷,这一切又会带来新利润。而且融资本身并不是必然的,只是政府一手操纵加大放贷,一手紧握银行裤腰带,银行又不能打包业务上市圈钱。说白了,银监还是太紧,太担心银行出大问题,结果造成现在这种怪现象。因为中国的行政权独大风格,搞得银行像儿子般听话,要东往东,要西往西。当然牺牲独立性也有代价,就是巨额坏账即使产生基本也有财政担保。
另外,就是通涨本身也会抹平坏账。我们即将进入一个高通涨期,这点也别忘记了。

 

暗夜微光

梁先生, 昨天朋友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我无法解答,向您请教:"中小银行虽然利润可观,但这些利润都被迫成为下一年的信贷增量,不仅不分红,还需要找投资者要钱,才能继续经营.这样的银行,虽有利润,但没有任何的"自由现金流",所以认为银行的价值是0". 我反问了一句:"如果工行不分红,那它的市值还该不该比招行大呢?"友人也未给出让我信服的回答,但我的反问似乎并不能解答他提的问题.请您指教.(仅凭常识判断,银行的价值不应该是0,但我一时无法找到有力的论据 )

 

sitem00n

中小银行虽然利润可观,但这些利润都被迫成为下一年的信贷增量,不仅不分红,还需要找投资者要钱,才能继续经营.这样的银行,虽有利润,但没有任何的"自由现金流",所以认为银行的价值是0
------------
这个是完全胡扯的理论。你朋友对于估值和自由现金流理解完全错误。
信贷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资产。自由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折旧-资本支出。新的贷款并不属于资本支出项,而是属于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盈利留存,既然如此,自由现金流怎么可能随之改变?老巴的伯克希尔从来不分红,难道自由现金流也变成0,价值也变成0了?
企业的估值本身最少有三种:市场价值,清算价值,重置价值。一般只要是盈利企业,就会按第一种计算。折现现金流当然是其中一种比较好的估值方式。就算是亏损企业,也还有重置价值。就算是破产企业,也还有清算价值。中国银行的资产都很健康,就算出现坏账之类的,无非是盈利下降,最多出现比较严重的亏损,距离破产还遥远的很呢。倒是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外国银行例如花旗,其净资产千多亿美元,而潜在毒资产的亏损高达四千亿美元,理论上讲花旗净资产是负的数千亿美元,属于白送也没人要的企业了。可是实际上联邦政府为他的资产提供担保后,他的经营一切照旧,等市场回升毒资产又会慢慢变好。这样极端情况也不会价值为0。
中国银行压根没搞什么高杠杆项目,就是在政府保障息差的情况下放放贷款。连放贷款也能放到自己破产,那是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房地产崩溃,那么连带的百业都会萧条,那时候别指望其他企业有好日子过。水泥会好?钢铁会好?汽车会好?大家还喝茅台?而如果政府信用崩溃,银行跌入破产绝境,我建议大家高筑墙广积粮,因为社会必然大动荡,那时候还考虑个啥股票啊,保命要紧了。

 

为人民服务

首先我现在是一进银行就排队,人很多,体现了中国人财富的增多,其金融需求也在增大。相信,这是我也是很多人的切身体会。其次,我相信张五常的判断:“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倍,二十年后,中国的经济规模是那个时候的日本的十倍。那个时候,银行会有多大,当然首先要手中的银行活到那个时候,我想像不出来会多大,我相信我能持有到那时。世界本复杂,请用简单的问题看之,对于银行股,20年后肯定还有银行,有工商银行的概率也非常非常大,现在的银行贵吗?请,如果认为不贵,就买。银行未来的风险都能看见吗?请不要忘了,在股市,能看见的都已不能称之为风险了,看不见的才是风险,数次证明,在股市,我们所担心的事情,往往都不会发生。所以,我的结论就是:不贵,请注意,我用的是:不贵,就买,然后就是持有、睡觉,醒来,就数钱,就这么简单。不要想太多,错失良机往往是因为想得太多,股市的敌人是自己,投资的敌人是公司。

 

长期价值投资者

如果要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现在应该买入中小板或创业板中的所谓成长股,但是多年的股市经验告诉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银行股,大家应该用常去判断,比如去银行营业网点看看,比如把某个银行一年赚到的钱与它的市值比一比,再看看市盈率和市净率,再看看净资产,不要不相信这些普通的常识。常识能让人赚大钱的。

 

劲宇

银行股与医药股不同,属于高方差股票,业绩波动非常大,可预测性不强。金融股可预测性弱,从长期资产配置方面看,没有巴菲特那样的功力不应该下重注。比尔米勒对金融股下重注,虽然赚了15年,但一次金融危机让他损失惨重,AIG也是如此。但银行股最糟糕时,倒是给长期投资人提供了买入的最好机会,巴菲特买入富国银行就是如此,金融危机他又买入很多银行股。现在中国的银行股业绩太好了,绝对不是买入机会,未来很多问题会慢慢显露出来的。

 

新浪网友

一、汇金公司持有银行股,相信政府
二、银行有银监会看着,收费的监督者,其他行业少有
三、银行总体市值,约4倍于日本,与美国相同;中国人口约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4倍,一点也不贵(不能按GDP来算,毕竟一个是增量,一个是总量,就算按平价GDP来算,中国约是日本的2倍,美国的一半)
四、PE、PB是巴菲特的老师提出来的重点指标,悲观的时候这些指标都不管用了,还能用什么,不过巴菲特喜欢5倍PE买东西,中国A股常有吗?

五、按最悲观的算法,银行最多还能跌一半,那么指数到哪了?1200点,太低了吧,人家要是可以买的话,都来了
六、1998年如何?银行不行了吧,最近几年比1998年如何?银监会都说银行质量提高了,不要自己吓唬自己了
七、闭着眼买吧,又不是牺牲生命,年轻人还可以再赚,过几年回过头来看,没什么的

 

新浪网友

个人认为银行隐藏的问题两年之内一定会爆发,中国的银行09年在利润表上个个都是赚钱能手,世界排名非常靠前,不幸的是今年一个个狮子大开口,迫不及待的巨额融资。不要试图去相信银行报表所谓的盈利。那些看好银行股的不如好好问问在银行里工作的朋友,银行的资产质地到底怎么样?

 

千万之梦MDB

各个板块和个股都不一样。如果是价值投资者,4-6折的时候,逐步买入,越跌越买,可以不考虑大市。
如果是趋势投资者,等待下跌后走出一定的上升形态然后买入。
估值这个东西,悲观和乐观的人,了解个股深入的人估值差别很大,如果最保守估计,还能有4折以下,那么就逐步大胆买。不过自己估值没那么牛逼的话,那就难说抄底抄早的后果了。

 

新浪网友

对银行股,如果是上个月,我不建议买,但是现在也许是长期持有的时候了,因为:
1、国家调控房地产,避免了银行未来几年的系统性危机
2、地方融资平台的发现和清理,也避免银行未来几年的系统性危机
加上
1、银行股估值不高,2、如果你相信中国未来,买银行股不坏,如果不相信那什么股都碰不得。3、盘子大从来不成为股票上涨理由

 

yuanweirong

银行的风险收益难以评估。就拿招行而言,很可能有人会觉得应该跌倒8元或更低时才符合价值要求,同时又有人觉得16元才是价值。卡拉曼认为无法评估风险而不持有金融股,而米勒认为能评估风险而持有了不少银行股,大师对银行的分歧也是非常大的。
但是考虑了a股的特殊国情,从风险的角度来看,招行下跌至8元是一件概率非常少的事,也就是说预期风险是非常少的(风险几乎锁定30%,)。从破产角度看,招行背后有招商局,四大行背后有大量的外储,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少,最多又是一例中信泰富或东方航空。

而从预期回报角度来看,又似乎存在较大变数。有人能告诉我招行未来5年后值多少钱吗?每股多少,有多确定。
对于银行股,我想的不是买不买,而是应该占整体资金多少,以及当前应该投入多少的问题,在预期回报难以评估的情况下,这两个问题还真不好说。
实际操作中,我买入极少量的银行保险股,作为观察之用。但是,由于我无法安心持有20%的银行资产,因此,这类股票不会占有较大的仓位。评估了风险与收益,我认为a股市场上仍然存在部分股票的价值要胜于银行股。
对我而言,银行业过于复杂,无法使用风险收益分析,只能通过概率赔率来赌一把。

 

一枝春

经济下行,甚至于出现危机情况,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会出现问题,但并不是大多数金融机构都会倒闭,但它们到时的估值会更低,以便和它们到时的业绩相匹配。请问你经历过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么?!还有中农信、广东国投的被接管或者倒闭?!
有些投资者除了不肯认输,除了所谓的信心,对投资一行的风险并没有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这个市场的下行或者调整,不是20-30%这么简单,它是一轮埋葬式的通杀。
作为个人投资者,我并不认同满仓穿越牛熊的做法。中国市场的波动性太强,另一个这是一轮有史以来的大调整,级别大于2001-2005年。代客理财者愿意帮客户穿越牛熊,是有原因的,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还是避开大象,不要与之决战为妙。

 

老猫

中农信、广东国投的被接管或者倒闭我没经历过,不过海发行的倒闭我当时倒是问过银行的职员,他们说,朱总理那时候要是再不出来,银行就真没钱给储户了。我的确不赞同满仓经历牛熊,或许这也真可能比01-05的级别还大,可这都是过后才能确认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目前一点的怀疑而无限放大,不管何种级别的危机,股票就是和人合伙做生意,只要有利润,并且有足够的安全边际,那便足矣。反过来说,假如判断失误,我们是否也可能失去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呢,就好象假如老巴一直从七几年看空到九几年的话,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股神了。假如整天担心那些危机,不应该来做投资,而应该去做经济学家。我们是投资人,就像老巴说的,雷打下来的时候,最好在场~

安能市特                                                    

当时的成长理由变成了现在的低估理由,认为大盘低估,部分股票低估,例如银行。但大多数人没看到,A股历史一直是被高估的,以历史经验判断未来本身就是个错误。为什么说A股历史高估,是因为没有全流通,还不能做空,只能做多。流值市值小跟流值市值大完全不一样,就比如小房子总价低但单价高,大房子总价高但单价低是一个道理。现在市场缺资金已经很严重了,供求失衡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以后的走势就是缩量下跌,再缩量再下跌,直到跌到2000点下,能否跌破1600不好说。真正大资金都去投国家刚放开的那些垄断实业了,聪明的成熟资金都去做空股指期货了,只有傻和和的书呆子才在这坚守,大盘不好,逆市上涨的股票只占千分之一,别指望自已有巴菲特的水平,全世界模仿他的人无数,可现在还是只有一个巴菲特,同志们现实点吧。

 

sitem00n

聪明的成熟资金都去做空股指期货了,只有傻和和的书呆子才在这坚守
----------------------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就是聪明的成熟资金,差点死在大熊市的反弹里。从此巴菲特永不做空股票。
你说的聪明资金,都会在未来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代价。价值投资者不玩零和游戏,不做保证金交易,不借贷买入,不预测市场发展。如果不傻不呆,就不叫价值投资了。
另外,巴菲特只有一个,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可不是只有一个。别用哲学概念来偷换经济学概念。

 

sitem00n

而现在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明知空头市场,却持有多头头寸大呼,闪电打下来,我必须在场.

 ----------
这段话的唯一问题在于那个“明知”。
实际上,明知并不容易。6000点我知道太高,但我不知道是不是顶。1700我知道很低,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低。
我还记得在08年10月26日心怀着恐惧买光了账户里面最后一笔钱,然后关了软件,叹口气。再多下跌我也无能为力了,前面买入的都已经浮亏。虽然理智上我知道浅亏绝不要紧,但是情绪上还是恐惧的。
结果,10月27是底。
不是英雄造时事,是时事造英雄。做人大方向不错,就可以了。

 

新浪网友

为什么大家都不看好银行呢?中国经济会减速?那政府为何还要保八?国家调控房地产,不可能是脑子发热想出来的,而是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一环,是整个经济发展大棋中的一步而已,调控房价就一定会让银行出现大量坏账?去年有天量信贷,但一定会出现大量坏账?一定会集中爆发?银行贷款也是有短有长的吧?银行什么时候最危险?是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层都没有认识到风险,不断搞创新产品的时候,我们现在好像恰恰相反,银行不断提高拨备,银监会和央行不断加强风险管理,这样还导致银行出现坏账,也太低估我们的管理能力了吧?当年国有四大行出现那样的坏账国家都有办法解决,而那些坏账会是一两年贷款造成的吗?我们为何会为一年的天量贷款而忧心忡忡呢?更何况现在银行的风险意识也远非当年了吧?中国银行是国家担保的,是以国家信用作担保的,出现问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优秀企业可以不贷款,但他们的资金总不会都放在自己的保险柜里吧?银行是经济的基石,如果怀疑银行,那还投资那家公司安全呢?希望大家都好好思考一下吧,想想如果银行出现大量坏账,出现挤兑,中国还有哪个行业能够好好发展,我们还在这讨论股市干什么,还不去抢粮食?!

 

sitem00n

楼上朋友说的很对,如果银行崩溃,买入黄金都是错的,应该直接屯粮食。
银行在90年代末的坏账不要太夸张啊,农行,中行,都曾经极烂。中行为了还烂帐连续10年没涨工资奖金。这两个银行一定要小心,不过,即使在那个情况下,也没有出现技术性破产的事情。

 

飘泊

梁兄这里的氛围真好,能将如此多的价值投资者集于一堂难能可贵啊,每个人提出的论点与论据都是有理有节,我们不就是想通过这种讨论不断的学习与进步吗。
观望还是买入,现在的市场相信让很多人都处于纠结中,去年十万亿贷款发下去了,中央的4万亿也刺激了,国十条出来房地产的高价格也开始松动了,此时说金融体系没问题鬼才信。金融体系很多地方以我个人的理解与能力来讲是即看不懂也看不清楚,如之耐何?那就按巴老说的玩点自己看得懂的吧,最近进了一点苏宁,各种指标都不能不让我动心,弱周期,成长良好,资金良好,收益良好,一年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旧如此,不买的理由几乎为零。

我很欣赏一枝春兄的见解,有许多担忧不无道理,虽然有些地方过激我并不认可,但我坚决捍卫其说话的权力。
目前的关键我认为有两点:
1.去年的财政刺激计划让银行产生了多少坏帐。
2.这些坏帐会对银行未来产生多大影响。
说实话金融领域太复杂,凭我们收集到的那点可怜的信息、以及分析、理解、判断能力是很难搞明白的。
那我们简单点想问题,如是按一枝春兄的思路走下去,我理解的最可怕的结果就是银行缺乏流动性资金导致银行体系全面瘫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连锁反应发生最终中国经济将整体崩盘,世界经济崩溃,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付之东流。
真的会这样吗?我们还是以史为鉴吧,十年前的中国银行坏帐率惊人,当时朱总理利用中国独有的政治经济特点巧妙的处理了银行的问题,让所有人恐惧的危机没有发生,事情就这么轻松的解决了,去年的4万亿一定会产生问题,但其副作用是在党与国家可控制范围之内的。
借楼上某位兄台的话:能够预见到的不是危机,危机总是在我们不知道时发生。
现在的金融股被恐惧笼罩价值机会显现,以民生银行为例市净率1.5倍,动态市盈率8.2,黄金乎?白菜乎?
银行发展、中国经济繁荣是大概率事件,中国经济崩盘概率太小,就算是赌我也赌前者,因为后者你是参与得死,不参与也得死。

 

yuanweirong

比尔米勒对金融股下重注,虽然赚了15年,但一次金融危机让他损失惨重.......这句话问题比较大。米勒不是靠金融股赚钱,而是靠金融股溃败的。米勒的投资体系我非常佩服,特别是对新经济的投资思维,给人带来很强的思维冲击,米勒多年跑赢标普的根源在于对新经济超前理解。毕竟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一样,没有apple、msft、goog等伟大企业,我等土鳖要像米勒那样思维难度太大了。我猜测,米勒之败在于00之后使用新经济的思维进入旧经济,即购买了几家破产及几乎破产的金融机构。
要否定金融股,或对金融股持更保守的态度,应该是卡拉曼。

 

Franco

一枝春的说法是应该警惕的。回想银行股上市前大规模剥离不良资产的历史,现在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违约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投资的模式有功劳,但也是非常大的弊病,革新过上市银行是不是真正靠得住,在少于十年的运营中尚未得到有效检验。反过来说,资本市场存在担心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流动性大幅收缩后的股票市场,目前的股价至少应该不是高估的。值不值得买,要看各自的仓位,更应该看看持仓的时间。

 

 

徐雷

风水轮流转,这一次被市场抛弃的是银行股。现在银行股的估值处于历史低点,个人认为已经进入了低估的投资区间。但是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谓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崩盘,欧债危机,这些问题会不会扩大,没有谁能确定,相信对某些银行来说,即使出现了问题,影响也会非常小。如果影响短期盈利,那最好了,又有机会可以买更多。所以我不相信臆测,认为买入的标准只要一条:在低估的区间买入好公司并长期持有。

 

花都巴菲特

市场是情绪化的,每次在低估的底部从来不缺乏这样或那样的恐慌性观点支持为什么股价就应该这么低,就如在明显高估的时候也从不乏各种积极的理由去论证股价应该更高
很明显现在的银行地产静态市盈率也只有十五倍以下,估值纵观全球估值水平也看不出怎么高估,反而创业板中小板五六十倍以上的静态市盈率还被疯狂追捧
银行被低估的最重要原因无非是担心新增的4万亿和地方融资平台会隐藏一批数量巨大的地雷。的确,在各大银行上市前,银行业的管理水平低下,贷款随意,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各大银行基本上都技术性破产,靠国家成立了几个资产处理工资剥离坏账才逃脱一劫。
但是之后各大银行通过引进国外各大银行做战略投资者后,管理机制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现在的中国银行风控水平跟以前已经不是一个层次,如蝴蝶破茧,脱胎换骨,只是大部分人对中国银行的认识还是停留在2000年初的印象。一朝被蛇咬,终身怕井绳。
市场营销中有一个观点,要改变一个企业在大众头脑里的定位印象是最难的。
正如听到百事就会想起饮料,百事却跑去开店卖鞋卖衣服,自然卖得不会好的去哪;中国银行业在百姓头脑里的定位印象还是以前的政,府银行,批条银行,所以大众对银行业的担心自然也很正常。
当然,不排除部分银行为了追求业绩会放松贷款的风控,特别是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的确值得担忧,所以投资银行还是投资对风控做得最好的比较令人安心,所以我只选择招行。
常识,投资最重要的一点,被误解的低估的冷门的好企业迟早会被重新追捧,而中小板创业半的530终究会来的,上帝让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疯狂过后必然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