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途径


探索中国特色医改之路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而公立 医院 改革既是医改的难中之难,也是医改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用中国智慧破解这道世界难题呢?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

公立 医院 要回归公益性,首要职责在于政府而不在于公立 医院 自身

问:当前公立 医院 最大的问题是公益性弱化。那么,如何才能让公立 医院 回归公益性呢?

答:首先要明确公益性的定义。公益性指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公立 医院 的公益性是指公立 医院 的性质。政府办 医院 的目的是要尽可能保障老百姓的健康。 医院 分为营利 医院 和非营利 医院 。非营利 医院 不是不能营利,而是利润不能分红。因为它享受了国家税收的减免,需要将国家税收减免的好处回归于社会。所以非营利 医院 的利润是不能分配的。它的人员工资不能高于社会类似职业的工资。政府对非营利性 医院 实行严格的财务监管。

我们将公立 医院 纳入非营利 医院 的范畴,但公立 医院 的职能要远远超过一般非营利 医院 。它要在公平、可及、效率上完成政府保障老百姓健康的职能,完成社会收益最大化的职能。公立 医院 公益性的实现不是 医院 的职责,而是政府的职责。所以实现公立 医院 的公益性,首先要政府给 医院 明确的定位和任务,以及与定位和任务相配套的财政支持、管理和考核。而 医院 要做的是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成本、改善效率。

所以,公立 医院 要回归公益性,首要职责在于政府而不在于公立 医院 自身。换句话说,仅仅让公立 医院 回归公益性,而没有全面配套的制度保证,公立 医院 是没有积极性的。所以,公立 医院 公益性的弱化是体制机制造成的,而不仅仅是 医院 医生的问题。从各国办公立 医院 的经验来看,政府对公立 医院 的考核和监管非常重要,而我们对 医院 的考核机制和企业一样,追求的都是利润最大化。

保障医务工作者薪酬,严格监管公立 医院 成本,是各国保证公益性的基本经验

问:“以药补医”被认为是公立 医院 的一大弊端。那么,如何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答:过去公立 医院 的补偿机制包括服务收费、药品加成和财政补贴。财政补助是很低的,一般不到10%;药品比较多,一般超过50%。服务收费之所以定得比较低,是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但是却没有能够反映真正的医疗成本。而政府又没补贴够, 医院 只能从别的渠道筹集资金。最容易的一条途径就是药品加成。所以,新医改提出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药品仅收药事服务费,简单来讲就是处方费。但是,把药品加成收入拿掉,如果没有很好的补偿机制,医生的待遇、管理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医生可能会想方设法继续保持目前的收入。

所以,公立 医院 补偿机制的改革最终是公共财政改革,而不是简单地把医药分开。政府对 医院 的补偿到位,对 医院 的财务监管到位,才能解决问题。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薪酬,严格监管公立 医院 的成本,是各国保证公立 医院 公益性的基本经验,中国也应该顺着这条路走。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事业发展的良好平台,是可以抑制趋利行为的。

因医疗信息不对称,医疗监管成为世界难题。信息化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问:我国的公立 医院 改革,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吗?

答:我国的公立 医院 改革,可以学习美国的退伍军人医疗体系。这一体系曾经和我们公立 医院 一样,有效率不高、监管不力等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后,该医疗体系进行了重构改革,统一整合资源,直接提供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成为国际上成功的案例。目前是全世界最有效的 医院 体系。

美国的退伍军人医疗体系,是其最大的公立 医院 体系。政府考核的是成本,即每一次门诊和住院的实际成本,而不是收益。 医院 院长主要考虑怎样用最低的成本看好病,改善质量改善服务。

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疗监管成为世界难题,而信息化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美国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病人、医生、 医院 运行情况的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又将所有这些信息系统在整个体系里互相联通。其实,这套手段创立了一个虚拟的竞争平台,1000多家 医院 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这里既有患者的信息监督,又有专业人员实时对各家 医院 的情况进行专业监管。如果一家 医院 看一个病的钱多于另一家,那么可以马上检查问题。医疗非常复杂,单点很难看出问题,只有实行综合、动态、长期、全面的监管,才能收到成效。

美国已经创立了非常好的 医院 管理体系,但是很难在自己的国家推广。因为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分散的,没有办法实现全国整合。我国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我们有统一完整的公立医疗体系,为什么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改革呢?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未来的模式是什么,公立 医院 改革的核心是管理,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一个关键是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能建立包括全国的人口健康信息的网络,医疗管理就会上一个台阶。另一个关键是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包括政府官员、公立 医院 院长等的责任和权利应该明确。

信息化是公立 医院 改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创造中国特色医疗模式最有效的手段

问:信息化会带来医疗模式的转变吗?

答:信息化是公立 医院 改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创造中国特色医疗模式最有效的手段。在推行信息化方面,我们有很多优势:第一,制度优势。让公立 医院 加入统一的信息系统,在制度上是有保障的;第二,国情优势。信息化的存在使得人口多不再是劣势而是优势,因为人口多就有规模效应;第三,后发优势。在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信息系统可以建得更好,而且没有转型成本;第四,文化优势。信息化是一种全面整体系统,是和中国文化全面、整体、系统的认知思维相匹配的。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不是简单地把手工版变成电子版,而是会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未来的医疗不仅仅是改革,还有一个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即如何结合中国的文化、制度、国情,创造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中国文化注重养生文化,而把养生文化转化成现代医学就叫做健康管理。所以,我们应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